瑞典研究:SSRI抗憂鬱藥可能影響認知退化 醫師提醒勿自行停藥
許多人知道,憂鬱症會加速失智症惡化,因此當失智患者出現情緒問題時,醫師往往會開立抗憂鬱藥來緩解症狀,情緒穩定了,認知也有助於改善。但最新來自瑞典的研究卻發現,服用SSRI類抗憂鬱藥的失智患者,認知退化速度可能更快。這項觀察性研究引起關注,也讓醫師提醒民眾,用藥需更謹慎,但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這項研究是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刊登於醫學期刊《BMC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18740位新診斷失智症患者資料,平均年齡為78歲,並進行長達十年的追蹤觀察。
在所有受試者中,有4271人因憂鬱或焦慮而使用SSRI類抗憂鬱藥物。研究發現,服用SSRI的患者,其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明顯比未服藥者快。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關聯呈現「劑量效應」,劑量越高,與認知退化、進入失智、骨折風險上升及死亡率風險增加有相關。
治憂鬱,卻可能加重認知退化?
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是臨床上常見的抗憂鬱藥物。研究指出,這些藥物在失智患者身上,與MMSE (認知測驗) 認知功能評估分數下降速度加快有關。
研究團隊強調,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設計,因此無法證實藥物與認知退化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目前還不能下結論說「吃了藥會導致退化」,但兩者之間有相關性。這對臨床醫師來說是一個警訊,用藥不只要考慮情緒症狀的控制,也要評估可能對大腦功能的潛在影響。
醫師提醒:抗憂鬱藥仍有必要,不能因研究就停藥
對此研究引發的疑慮,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這項研究不能成為停藥的理由。他說明,失智症的藥物多以「症狀治療」為主,目前常見的用藥包括抗憂鬱藥與抗精神藥物。
他進一步指出,相較之下,抗憂鬱藥的副作用其實比抗精神病藥物低得多,後者反而可能導致死亡率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而且,憂鬱本身就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之一,如果不加以治療,反而可能加速病情惡化。因此,在臨床上,若病人確實有憂鬱症狀,仍應接受妥善治療。
與醫師討論、評估風險,勿自行停藥
面對這樣的研究結果,民眾不應該自行停藥。抗憂鬱藥物的使用與否,必須根據個別病人的狀況、憂鬱嚴重程度以及失智病程階段,由醫師綜合判斷並給予建議。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與醫師充分溝通,同時定期追蹤認知與情緒變化。此外,也可搭配非藥物介入,包括心理諮商、認知訓練、增加社會互動與建立規律生活,來協助失智患者穩定情緒並延緩退化。
資料來源:Antidepressant use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