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電扶梯醫師」!他創《A-pen》打破醫界交流高牆
本可以穩穩走上主治醫師、教授的「電扶梯」,他卻選擇跳下來,走進沒人教、沒人開拓過的領域。他不是離開醫界,而是用一個「介面」,為醫師打造一個能暢所欲言、不畏發問的「安全基地」,改變了台灣醫界的交流模式。
醫知彼(Penpeer)執行長葉淨元,今年36歲,是一位醫師出身的創業者。他外表斯文、理著俐落小平頭、戴著黑框眼鏡,看似大學生般青澀,卻已在創業圈打滾多年。
當他拿起手機秀出《A-pen》的介面時,語氣平靜、眼神堅定,這不只是一個產品,更是一段想改變醫界的旅程。
從資優生到斜槓醫師,Gap Year開啟他的醫療新視野
從小就是資優生的葉淨元,升學之路一路順遂,念書、考醫學系、成為醫師,一切都照著期待中的路徑前進。他常對學弟妹說:「醫師的職涯就像一條電扶梯,只要站上去,就能一路往上,幾乎可以預見終點在哪裡。」
然而,在還沒真正走進醫院實習之前,他就先選擇走出診間,看看醫界之外的世界。2016年,當同學們陸續去服兵役、進醫院實習時,他反其道而行,選擇暫停腳步,給自己一段難得的「Gap Year」,好好認識醫療體系之外的風景。
這一年,他斜槓投入3件看似與臨床無關的事:設計醫學動畫、研究健保資料庫,以及深入了解醫美市場。這段經歷讓他跳脫傳統框架,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醫療」的本質,也逐漸轉變他對醫師角色的想像。
葉淨元覺得,醫療不能只在診間發生,醫師的價值也不該被侷限在病房,讓他更加確定,自己未來想走的路,或許不是那條可以預見終點的電扶梯,而是在更大的醫療現場,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發問卻被白眼!他決心創業,打造醫師安心提問的空間
這樣的體悟,在他台大內科專科訓練期間,透過一次親身經驗變得更加清晰與急迫。他回憶:「在實習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結果立刻感受到旁邊飄來的白眼。」那眼神彷彿在說:「怎麼會問出這麼沒水準的問題?」
那次經驗讓他深刻感受到,年輕醫師在學習過程中,最缺的其實不是資源,而是一個可以放心問問題的地方。當時,他就在心裡想:「以後一定要弄一個跨科、跨院的交流平台,讓大家可以自在提問,不用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很沒水準。」
他有感而發地說:「台大醫院是百年老店,教學品質及臨床服務都很好,有自己一套做事的模式。」在這裡,如果價值觀跟菁英思維的價值觀不太吻合,會被視為異類,套用一句現在的話:就是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於是,他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轉身投入數位平台開發,成為一位醫療傳播者。他用專業的語言與視角,傳遞正確且易懂的醫療訊息,只為打造一個讓醫療人員能安心交流、彼此支持、自由發聲的空間。
從小就是問題解決者,這次要「打通醫界溝通圍牆」
他相信,讓醫療知識走出診間,是另一種守護健康的方式。然而,他這樣跳脫主流的選擇,在高中、大學同學眼中卻一點也不意外。高中同學王政就表示,葉淨元是個樂於助人、不獨善其身的人,還很有領袖魅力。王政說:「他一旦發現問題,一定會想方設法解決,絕對不會放著不管,也不會繞過問題。」
在醫學院同學眼中,葉淨元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新竹台大分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藍鼎淵則指出,葉淨元在內科訓練期間便已意識到醫界缺乏有效溝通管道,特別是與民眾之間的落差。他想扮演醫界、藥廠、民眾的「橋樑」,傳遞正確知識。
正是這樣的特質與那段「Gap Year」的歷練,讓葉淨元跳脫傳統框架,堅定地選擇投入數位平台開發,解決年輕醫師的痛點,並連結醫界與社會。
《A-pen》起步卡關,難在實名制這一關
2020年,《A-pen》正式誕生,成為台灣第一個專屬醫師的實名交流平台。但從構想到落地,過程遠比預期艱難。葉淨元坦言:「創業初期遇到的挑戰超多的。」即使有醫師身分加持,推廣仍沒有想像中順利,最大阻力來自「實名認證」制度,不少醫師擔心個資外洩,甚至懷疑平台背後的動機。
平台推出第一個月,靠著葉淨元的人脈,很快吸引1,000名醫師註冊,「當時加入的,大多是自己的同學、學長姐和學弟妹。」他笑著說。雖然熱度來得快,但成長也很快陷入停滯,會員人數長期徘徊在1,000人上下,每月新增寥寥可數。
直到後來,靠著同儕之間的信任與口碑傳播,平台使用者才逐漸穩定成長。註冊數呈線性上升,每月約有500名醫師加入,截至目前已突破2萬人。他表示,台灣約有5萬8,000名執業醫師,《A-pen》已吸引其中三分之一加入,目標是讓9成醫師都能成為這個平台的一員,打造出屬於台灣醫界的數位對話空間。
10談9拒!合作處處碰壁,幸有貴人讓他迎來第一道曙光
除了醫界端的信任挑戰,打入醫藥產業更是難上加難。葉淨元回憶:「我們一開始去談10家合作對象,常常9家都拒絕,因為沒有人知道這種實名制醫師社群平台可以拿來做什麼。」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吃閉門羹。
直到遇上幾家願意嘗試創新合作的「貴人」,情況才出現轉機。其中一家藥廠的數位行銷部門決定試用《A-pen》作為醫師溝通管道,結果發現互動率遠高於傳統模式,因此打開了合作的大門,平台也開始在商業端建立起第一波實質信任。
瞄準日本M3,夢想建立台灣最大醫療平台
疫情是一場危機,也是一次契機。傳統仰賴實地拜訪的行銷方式受限,藥廠紛紛尋找更有效率的數位解方。葉淨元觀察到,許多新一代產品經理(PM)對數位工具的接受度大幅提升,也更願意嘗試分眾溝通與內容行銷。
《A-pen》正好切中這個痛點,提供專業醫師社群、高互動內容與數位講座等服務,逐漸成為藥廠數位行銷的新選擇。其實,葉淨元心中早有一個藍圖。他不是只想做一個讓醫師聊天的社群,而是希望打造出台灣版的M3,建立數位醫療生態系,成為全台灣最大規模的醫療數位平台。
M3是日本最具規模的醫療數位平台,2000年創立以來,已有超過9成日本醫師註冊使用,與藥廠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在醫藥新知傳遞、線上教育與臨床試驗招募等面向,成為整個醫療產業的重要數位基礎建設。
葉淨元認為,M3的價值不只在於醫師社群,更在於建立起一個串聯教育、資訊、溝通與商業應用的生態系。他希望《A-pen》未來也能走向這樣的方向,成為連結醫師、藥廠、研究機構與政府單位的數位橋樑,為台灣醫療體系打造一個可信任、可持續的對話平台。
從醫師到藥師、護理師,串聯整個醫療對話圈
葉淨元觀察到,醫療不是單打獨鬥,除了醫師外,護理師與藥師其實也都有強烈的交流需求。因此,在醫師社群穩定後,開始擴展跨職類平台,2023年3月推出藥師圈APP及護理圈APP,同樣採用實名制與專業審核,確保內容品質與用戶真實性。他相信:「醫療體系要更有效率,首先要讓各職類能夠對話。」
葉淨元不諱言,從商業角度來看,醫師是整個大健康產業的核心節點,無論是醫療設備、保健品還是AI科技,最終都需要與醫師這一端接軌。他希望透過《A-pen》,串起這個節點與其他產業,創造更多可能性。「我們的願景不是取代誰,而是成為醫療知識與資源的橋樑,讓整個體系更有效率地運作。」
他舉例,高齡化時代下,醫療資源有限,但需求持續攀升,「每一塊錢都要榨出更多價值」,因此效率化的知識傳遞與資源對接就變得格外重要。這也是《A-pen》能切入產業、與夥伴共創價值的關鍵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