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公仔安撫心靈 慎防失控
【明報專訊】今個夏天,究竟Chiikawa熱一點?還是Labubu紅一些?
日本動畫Chiikawa及香港藝術家龍家昇設計的Labubu,一起熱爆全球。Chiikawa每次搞聯乘活動,都引來長長人龍;Labubu的盲盒和手辦,亦被炒上天價。
專家提醒,當潮流產品出現集體瘋狂的搶購,不僅是商業操作,亦可能反映現代人心理困境和情緒缺口。
潮流新寵Chiikawa和Labubu系列公仔之所以爆紅,當然有很多因素推動:銷售策略、名人加持、炒賣價值等。其實,潮玩公仔的社會現象並非今天獨有,早於1990年代,有快餐店推廣換購史諾比、Hello Kitty公仔,有人為了集齊全套,點餐時竟表明只要公仔不要食物。早前快餐店在日本推出Chiikawa套餐玩具出現炒賣爭議。香港今日起也會推出Chiikawa套餐玩具,相信又會引起搶購潮。
購物過程快樂減壓
「購物過程中,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大家都熟知多巴胺會令人歡愉、快樂、放鬆。」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購物本身已給人開心感覺,而追捧潮物更與心理息息相關,一窩蜂、唔執輸、怕錯失機會等原因,令人投入搶購潮。另一方面,也涉及社交需求及認同感(identity):潮物引起了社交話題,當大家在手袋掛上潮玩公仔,就如融入這個群體,「在社交上佔有一個位置」,產生「我屬於這個group」的認同心理。
名人效應 盼與偶像睇齊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則表示,大家經歷新冠疫情與經濟起伏的煎熬,承受很大壓力,心理上很想找到依靠「減壓」,因此疫後演藝界有男團備受追捧,不少人花大量金錢追星及買演唱會票;而「買潮流公仔」所需的金錢和時間較「親民」,容易成為大家紓緩心理壓力的入門之選。另外,透過購買潮物,會令自我形象提升;尤其有名人效應,買個明星偶像都喜歡的公仔,感到可與偶像睇齊。社交媒體更成為催化劑。「大家買公仔後,打卡放上社交媒體分享及交流,令到成件事(追捧潮物)去得更快,更多人參與!」
影響情緒、經濟、社交快求助
有人藉購物紓緩壓力,放鬆心情。黃宗顯表示,購物本身並非壞事,但需要注意動機和方式。有意識地購物,關注自己的真正需求,保持理性和節制,才能讓購物真正帶來快樂和滿足感。
朱嘉麗亦同意購物本身無錯,能帶來開心及認同感;但若愈買愈多不能自控、半夜網購、買很多「唔等使」物品;甚至要向身邊人隱瞞自己購物的地步,影響到當事人的經濟、情緒、心情等,就需要留意及正視。
當愈買愈多,可能會變成病態。究竟去到何種程度即屬病態行為?
黃宗顯表示,當購買行為導致經濟困難、情緒困擾、人際關係問題,甚至家庭紛爭,就有需要去正視。朱嘉麗亦指出,當有關行為影響到情緒、生活社交、工作及學業等多個方面,例如詐病請假去購物,「頻頻撲撲shopping令到身體好攰好緊張」,「碌爆卡」出現經濟問題等,就需要尋求協助。
黃宗顯分享一個個案,一名年輕女子喜愛買公仔,最初由於公仔在家中佔位不多及價錢不貴,丈夫不以為意。但當妻子買公仔的行為持續,問題逐漸浮現,公仔把家中空間都霸佔,要租迷你倉安置。然而妻子要將公仔放在牀上陪伴始覺安心,且不時要「換畫」,丈夫經常往返迷你倉,開始覺得妻子有問題,遂帶她求診精神科,始知她患有抑鬱症。
朱嘉麗亦分享一個個案。一名女士分娩後,開始不斷購買嬰兒用品,看似順理成章,但她買得實在太多;奶粉、尿片、奶樽、奶嘴、口水肩等,而且每每都用報紙包好塞進櫃內,終把家中儲物櫃都塞滿了。丈夫「頂唔順」,帶她見心理學家,始發現太太患了產後抑鬱,受荷爾蒙影響,加上不適應湊B生活而不開心,「但一買嘢就開心番」,因而不斷購物。後來經過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家人悉心陪伴,太太的病情得以改善。
黃宗顯指出,購物狂或購物癖尚未被正式納入《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作為獨立診斷,但在2019年更新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1),則將購物狂的行為歸類為「其他特定衝動控制障礙」(Other specified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DSM由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是診斷精神病症的標準工具,受全球廣泛應用,目前版本是第5版;ICD則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最新版本是第11版。
黃宗顯表示,若購物至不能自拔,可診斷為強迫性購買—購物障礙(compulsive buying - shopping disorder);這與兩種病有關連,包括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及衝動控制障礙(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強迫症患者會無法自控地重複某種行為,可能是不停洗手,又或是買個不停;衝動控制障礙患者則無法抑制購物的衝動;有研究顯示,部分強迫性購物症患者,同時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的共病。
文:林康民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