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仁心:20、30、40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每年都會舉辦「暑期臨牀體驗計劃」(SCAP),為有志成為「好醫生」的高中學生提供機會,體驗在中大醫學院學習的情况,和感受前線醫生的日常工作。
5日4夜體驗營行程十分緊密,而今年更有特別安排的「驚喜節目」:200多人參與pickleball分組對戰淘汰賽,最後勝出組別,對戰由我和馬青雲教授組成的院長隊!
我和馬教授的年齡加起來超過100歲,亦是第一次接觸pickleball,幸好我們都有網球經驗,和兩名17、18歲年輕人對戰僅輸3球,可算是雖敗猶榮!
中大校園位於吐露港旁,景致優美。30多年前入學,我首年住在崇基學院何善衡夫人宿舍。崇基學院其中一個傳統是在宿舍定期舉辦「吐露夜話」,「夜話」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大學或社會上知名人士,從個人經驗分享到討論各種社會、文化、學術等問題。中大醫學院的SCAP亦有安排同學分組與教授們近距離「夜話」,讓有志成為醫生的高中生與教授們近距離交流。
與高中生「夜話」分享經驗
「院長,你當外科醫生時,有沒有病人在你手上失救?你是怎樣面對挫折,和處理你的情緒?」一個同學認真地問道。我說:「所有醫生在他的專業生涯中,都要面對病人失救和死亡的挫折,尤其是外科手術經常要處理高風險的急症。還記得我在接受外科培訓時,第一次經歷病人失救是在處理一名受到精神病患襲擊而失血過多的小孩,我們整個外科團隊已盡力搶救,但卻返魂乏術。當時20多歲的我懷着失望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自問當年經驗尚淺,沒有能力面對家屬,幸好在公立醫院有着團隊精神,解釋嚴重病情都是由跨團隊經驗豐富的高級醫生負責,年輕的我從旁學會了面對病人失救,對家人解釋的應有態度和方法。」
「經過6年培訓,30多歲的我考獲專科外科醫生資格,十年磨一劍,專科歷練累積到一定的水平後,責任變得重了。外科手術是直接治療疾病的方法,萬一手術後出現併發症,外科醫生第一時間會反省到底自己在手術中有沒有犯錯。同時間要兼顧向病人及家屬解釋,必須擁有平衡兩方的心理質素。」
「40、50歲後,我已擁有20多年手術經驗,自問見慣大場面,能駕馭大部分大型手術和急症,亦能在病人失救或死亡後與家屬同行面對悲傷和挫折。現在的我反而覺得經常要保持自我反省,不能讓自己在處理和面對這些情况時變得麻木。我每天參與的管理會議中,充滿着種種繁複的醫療數據和資訊,但在前線醫治的病人並不是數字,我時刻都警戒自己,要保持對患者的同理心,細心聆聽他們和家屬的需要,這些跟擁有高端的醫學知識同等重要。」
醫生不是神,無論在自身的專業上有多成功,或是在研究領域上達到世界領先的地位,在面對病人和頑固疾病,我們都必須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
文: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院長)
(愛手術、愛教學、愛創新、愛機械人、愛畫畫。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享對生命的百般熱愛,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