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車公「逐格睇」
【明報專訊】車公會旋轉,飄往藍藍天?聽着超現實,卻比想像中近。流年不利,欲去沙田車公廟轉個風車改改運,卻發現原來的車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活着」的車公,會在面前派福、耍劍,差點以為轉生到絕地天通之前的世界。
查明究竟,華人廟宇委員會執行秘書洪明媚及項目經理蕭民傑表示,車公神像需要定時修復,而以往修葺神像需圍封神像數月甚或關廟。為免令善信們失望,便請來本地公司製作車公的裸眼3D動畫,同時擺放車公行宮給善信參拜。大車公細車公齊齊出動,結合科技及傳統的方式,目前還是香港首例。
「裸眼3D」聽着複雜,但製作動畫的「啟智媒體」項目負責人鄺啟霖指,其實即是透過前後景深的配搭結合視差原理,讓觀眾毋須佩戴眼鏡也可體驗立體視覺效果。記者走近一看,加上四周熏眼的香火,確有在看車公4D電影的感覺。蒐集數據、建模、轉為動畫,團隊4月份開展設計工序,6月便完成並對外展示。但要動畫化的車公走Q版可愛風,還是港漫肌肉男,須得事先確認。雙方的合作有點像考公開試,華廟會希望動畫像真地呈現車公作為南宋將軍忠勇的形象,也想突顯其莊嚴得來又會庇佑眾生,便向製作方開出一道「車公傾聽善信心中所求」的題目。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鄺啟霖說為了獲取一比一還原車公像的數據,比起需時5天又會因受神像表面金漆反光影響成果的傳統掃描方式,他們採用航拍3D掃描技術於一夜內掃描神像與周邊文物的尺寸數據,由車公的劍鞘到臉上的鬍鬚,統統都不放過——「原來車公像是五頭身」,鄺啟霖說。隨即便依照數據進行3D精細建模,由建立骨架結構、製作盔甲到上色及材質處理,逐步「造神」。
分鏡腳本設計、動作調校,以及背景,設計本次不同動作的「啟智媒體」高級設計及插畫師林嘉裕(Beverly)說,最初設計過派心心、飛劍等不同動作,也製作過demo(樣本),後來與華人廟宇委員會來回討論後便定下如今所展示3組各長1分鐘的動畫。第一組相對靜態地表現車公莊嚴凝神、專注聆聽信眾祈願的神態;第二組動畫則見車公向善信微微靠近,派利市賜福庇佑眾生,現場也有不少參拜者高舉雙手與手袋「接福」。但說到最能代表車公廟的,除了不得不搶的頭炷香外,便是「轉風車」的習俗,第三組動畫便以此靈感設計出車公揮劍旋轉的動作,也帶有風調雨順的寓意。威武得來帶點武俠味的動作固然架勢,但有人研究過像武俠小說那樣把劍放在背後只「得個型字」,實戰時反難以抽劍應對,車公又會否陷入如斯窘境?Beverly說團隊參考文獻發現南宋將軍會將劍放腰間,而團隊也常以傘代劍試驗不同「武林動作」是否可行。鄺啟霖提到將動作定為轉劍而非「飛劍」的另一原因,是車公「唔可以亮劍,會有殺氣」,於是出現如今以氣御劍的畫面了。由於動畫循環播放,也須思量完成動作後要如何還原基本步,進入下一循環,Beverly則最終想到車公將寶劍拄地時會有劍氣逸散,吹動周邊文物,英姿煥發外也加強3D裸眼效果的魄力。
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車公神像後方的對聯、廟宇瓦片旗幟及風車等現場物一一加入場景設計與車公互動。雖然進入AI時代,動畫製作的每個場景、動作仍是由一筆一畫設計、調整及渲染製作而成,3D動畫師房文俊便稱本次難點之一在於盔甲,因「車公每動一下,身上的盔甲都會隨之擺動」。他和團隊花上大量時間微調每個動作中盔甲鱗片的擺動,才成就如今的車公動畫。真正的車公神像歸位後,這個會派利市、會舞劍的「車公」尚不知何處去,不過在這夏日結束之前,不妨一觀這尊不一樣的神祇。
「車公flipbook」玩法說明
少時百無聊賴,相信不少人都曾在書角畫過火柴人。《開眼》小隊將廟宇展示中的部分動畫分為40格,讀者順數字剪下並沿左邊釘裝成翻頁書(flipbook)後,再迅速翻頁,即可看到車公轉劍的英姿。(動畫由「啟智媒體」提供)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