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學問斜路
【明報專訊】兒子十十的小學坐落於小山丘上,四方八面回校的學生都得走過不同的斜坡回校。十十由團地回校有兩路可選,一條緩坡,一條陡峭。開學初曾走錯「死亡斜路」,箱形書包拉扯着小小肩背,拿揑平衡還得狠狠彎身。使勁汗流的終點是學校,不知同學是怎麼想。但我有時會想,要是學校坐落山谷,上校求學不用付出汗水,回家才要。
放學的風景有點不同,路上的樹枝花朵碎石都被注目。一年級同學們圍成一圈吸啜花蜜、嘗花瓣、拾樹枝、撿石頭。下坡路配上鬆弛慵懶的腳步,在分別前趕緊閒話家常——廁所有誰忘了冲廁、兒童電話能轉鈴聲、誰借走了操場的單輪車……
路記好了走好了後又到嚴暑,實情是我還是忍不住每天拿支寶礦力踏單車去迎接。有時我推着單車,靜靜跟在他們後面,不打擾他們閒聊。「我不想上學。」十十的同學A說。「我想和爸爸去釣魚。」A突遞來花,讓我一起吸啜花蜜。我說:「勁!你釣魚厲害嗎?我也想學。」他答:「爸爸厲害,他釣到了很大條的太陽魚、黑鮪、岩魚……」來到分岔路,我唯有亂補句:「勁啊,不知道學校會不會教到魚類呢。」
事實上,日本近年不登校的中小學人數屢創新高,2023年的調查指出,當年不登校人數達34萬以上。主要原因大致是:缺乏動力、不安抑鬱、作息顛倒,也有一部分是追求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根據自己的特性作息學習等。我也斷斷續續收到學校和市政府的通告:不登校的兒童支援活動、另類學習地圖、小朋友的不安秘密信箱等。電視節目也紛紛邀請不登校成長的人們分享討論,不上學但上進的經驗,期待新一代成為有選擇的一代。
再數一年級小學生的熱話,莫過於交換地圖。用拙妙的線條把自己的住址交代好,摺成信件,塞進朋友的書包,如沒有明文的邀請信。我對大家表達斜路的畫法感興趣,有人用些小圓圈,像混凝土路上的凹凸防滑紋路;有人把兩線距離漸減;有人用鉛筆狂風亂掃。浮世繪中有名的斜坡畫作:歌川廣重《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内 日坂 佐夜ノ中山》便把斜坡畫成U形以突出山勢之陡峭,路旁高大的松樹姿態各異對比短線小灌木,表現遠近層次的不同。中國宋代山水畫在表現斜坡時,則常用各種「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強調山石的質感與斜坡的層次變化,「三遠法」營造斜坡的空間推進和遠近遞變,大多能令人想像到斜坡陡峭與力量的一面。
日本有個字叫緩い(ゆるい),用來形容物理上的鬆弛或寬鬆、性格態度的鬆散不嚴謹、工藝技巧中的不對稱不平整、坡度和節奏的緩與慢。還有治癒軟萌的吉祥物ゆるキャラ。至於放學的緩い坂,可是學問。
文:陳楚翹
(從事藝術創作,現居東京)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