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再進步!甲狀腺癌標靶藥物雙重接力,開啟延長治療新希望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 111 年癌症登記報告,甲狀腺癌為十大癌症第七名,但個案增加比例卻暫居第二位,年增率高達兩成。但是甲狀腺癌相較於其他癌症,是相對「溫和」的癌症,若能在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長期存活率高。
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表示,甲狀腺癌若能早期發現,通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即可有效移除腫瘤,良好控制病程,許多患者甚至能恢復正常生活,因而被認為是「預後最佳」的癌症之一。
預後最佳癌症,甲狀腺癌晚期與復發所面臨的治療困境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主要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掌管人體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健康的成人中,藉由超音波檢查,50% 以上存在無症狀的甲狀腺結節,其中約為 5〜10% 屬於惡性,即為甲狀腺癌。
王景淵指出,甲狀腺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脖子觸摸到有腫塊、吞咽困難或有異物感、不明原因的聲音沙啞、呼吸困難。中年女性為高危險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四發生率為男性的 2.9 倍。
甲狀腺癌現行治療選項,以分化型甲狀腺癌為例,常見治療方式為手術及放射性碘治療。如發生局部復發或轉移、病灶無法手術、放射碘治療無效或不適用放射碘治療,標靶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其他還有體外放射線、免疫治療等。
王景淵提及,當出現甲狀腺癌復發或遠端轉移,臨床治療將面對放射碘治療無效,治療選項有限;對一線標靶藥物療效不佳,或產生較嚴重副作用。患者則面臨「治療選擇有限、經濟負擔沉重、生活品質下降」的三重挑戰。
王景淵語重心長地說,對甲狀腺癌晚期或復發的患者而言,控制難度增加、治療選擇有限,若有更多藥物加入甲狀腺癌的治療行列,能為患者提供療效佳、能兼顧生活品質的接續治療選擇。
標靶藥物接力治療,為甲狀腺癌晚期治療開創新局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蔡慧珍醫師表示,過去即便有一線的健保給付標靶藥物可延緩病情,最終仍難以避免惡化風險,而其他藥物如免疫治療或其他大多數標靶藥物則需要自費,令病友與家庭常陷入長期抗癌的煎熬。
目前,健保給付兩種一線標靶藥物,但部分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後對藥物產生抗性,也可能因為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如手足皮膚反應、腹瀉、蛋白尿或腎功能下降等症狀而影響治療,面臨停藥或需要自費使用其他標靶藥物的困境。
蔡慧珍強調,隨著越來越多標靶藥物被納入給付,確實可以幫助到病人接受更為完善的治療。不僅減少患者因經濟壓力而中斷治療的困境,讓病友有機會兼顧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迎向長期控制疾病、重拾日常生活的希望。
她進一步說明,患者有一線以及二線的標靶藥物治療,使甲狀腺癌接力治療變成可能。根據臨床數據,新標靶藥物成為臨床治療新選擇,為患者帶來持續抗癌契機。
蔡慧珍分享一位 70 多歲的男性甲狀腺乳突癌患者,20 年前確診後接受手術,卻歷經多次復發與放射碘治療無效。後續雖曾使用一線標靶藥物,仍在近期發生疾病惡化,肺部腫瘤持續增大,甲狀腺球蛋白指數也攀升至千以上。
在醫師評估下,患者於今年開始接續其他標靶藥物治療,肺部腫瘤逐漸縮小,癌指數降至百以下。治療過程中雖出現手足皮膚反應,影響行走,但透過調整劑量與局部護理,副作用獲得控制。
蔡慧珍指出,雖然治療過程中,病患出現高血壓、手足皮膚反應以及腹瀉等副作用,但透過妥善的臨床照護與適當調整劑量,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獲得都能有效緩解不適,提升治療的依從性,在控制腫瘤的同時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她強調,標靶藥物的接力治療,等於為疾病惡化的患者再開啟一道生機,不僅增加疾病控制的可能性,更幫助患者得到更完善的治療,對患者與家庭都是一大福音。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王景淵醫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 蔡慧珍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