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果會得糖尿病?錯!營養師破解迷思:照「2高1低」原則吃,罹病風險降40%
不少民眾認為,不吃水果才能維持血糖穩定。不過,每天食用200克高營養密度、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反而能有效降低罹糖尿病風險。為什麼吃水果反比不吃更好?水果怎麼吃才能有效控糖?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及國健署國民營養調查統計,全球20~70歲成年人中,約有5.89億人患有糖尿病,意味著每9人就有1人為糖尿病患者。而全台糖尿病患與潛在患者數約為600萬人,其中19歲以上的民眾有26%血糖已達糖尿病前期。
隨著精緻飲食及平均壽命延長,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數不但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飲食上,雖然多數民眾對減少高油、高糖、高鹽及油炸等飲食已有認識,但在食用水果時,除高達90%的人水果攝取量不足,也有不少迷思,有些人認為水果健康,應該多吃,有些則擔憂水果甜,吃下肚恐增罹患或加重糖尿病風險。
吃適量水果不只對身體有益,還可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及失智?
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表示,攝取水果可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及穩定血糖,反之膳食纖維及礦物質攝取不足,則可能提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2017年中國研究曾指出,天天吃水果的人,可降低約12%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澳洲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則顯示,含攝取完整水果健康飲食,有助於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而每天攝取達2份(200克、約120大卡)以上水果的民眾,更可將糖尿病風險降低36%。
另外,澳洲2017年的一篇研究結果發現,水果內富含的維生素C可降低認知功能障礙,且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愈高,認知功能也愈好。王景淵點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良,時間愈久對認知功能的受損程度愈大,後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上升。因此,糖友或糖尿病前期者,更需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減少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
不知道如何吃水果?營養師:謹記「2高1低」原則
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強調,飲食其實重在「份量」,水果也不例外。如果份量拿捏得當,無論是否為糖尿病患者,所有水果都可以食用。她表示,挑選合適的水果可以「2高1低」方法來篩選:
1.高營養密度
相同熱量之下,可以補充較多營養素種類及含量的水果。例如奇異果與西瓜相比,因所含的維生素C、葉酸、葉黃素等營養素數量及含量更高,建議兩者應選奇異果較佳。
建議水果:芭樂、奇異果、芭蕉等
2.高膳食纖維
可增加飽足感及延緩血糖快速升高,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於血糖控制。
建議水果:奇異果、番茄、橘子等
3.低升糖指數(低GI)
減緩碳水化合物吸收、減慢血糖上升速度,達到穩定血糖預防糖尿病效果。
建議水果:芭樂、奇異果、橘子、櫻桃等
何明華表示,部分民眾或糖友認為水果容易讓血糖高、應避免吃水果,其實是錯誤觀念。她點出,蔬菜及水果營養素不同,無法互相取代。而水果普遍生食無需烹煮、好處理的特性,與蔬菜相比,更容易保留維生素及水溶性纖維,建議每日應攝取2~3份。
餐後選當季、原型、未加工水果,控血糖更有利
「不怕血糖起伏,而是怕血糖『大』起伏,」王景淵強調。要預防或與糖尿病共處,就必須了解「沒有統一適用所有糖尿病病友的理想模式」,並將好的飲食觀念內化,才能有效控糖。
因此,雖然建議以二高一低、多元的方式選擇水果,但每個人體質及生活環境等因素不同,仍須以「個人化」調整及訂定合適的水果清單,才能順利執行。何明華指出,建議可找營養師諮詢,或以「平常喜歡吃的水果」、「能取得的水果」、「適合吃的水果」3項目考量,找出當季、原型、未加工的水果種類,而非限定只能吃某一種水果。同時,將水果放在早餐時一起吃,可幫助控制血糖,若為飯後再吃,則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FBG)。
例如王先生所在地8月盛產奇異果、木瓜、楊桃、西瓜等水果,平時較能取得的水果為奇異果及木瓜,而他喜歡吃的是奇異果,則建議選擇每日吃2份左右的奇異果,並盡量以奇異果原型而非果汁的型態攝取。其中1份奇異果可在早餐時,搭配全麥吐司、荷包蛋、生菜及番茄一起享用,即可達到穩定血糖的效果。
(本文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