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勃消失≠陽痿!醫揭「2大關鍵」是警訊:快找專業協助
相信不少年過30的男性總會覺得力不從心,尤其是發現「晨勃消失」更會陷入自我懷疑,擔心自己是否性功能衰退。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大眾常把晨勃與性功能劃上等號,其實是錯誤觀念,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勃起的「硬度」與「持續力」是否有長期下降趨勢。
男性30歲後「軟趴趴」 醫:晨勃消失≠陽痿 黃軒指出,男性睪固酮在20歲達到高峰,之後每年平均下降約1%。加上壓力、熬夜、肥胖、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會讓性功能加速下滑。不過,若能透過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仍能改善勃起功能與性生活滿意度。
而有許多人會誤以為「沒晨勃=陽痿」。事實上,晨勃只是夜間3至5次勃起中的「最後一次」,能否被發現,更多是「運氣問題」。研究顯示,夜勃與快速動眼期(REM)睡眠同步,總時長約90至120分鐘,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
晨勃消失不可怕 鳥兒「無精打采」務必帶去看醫生 黃軒表示,偶爾勃起不夠硬,大多與疲勞、壓力大、飲酒有關;若長期出現「無法勃起、不夠硬或維持不久」,才要警覺是否罹患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痿,ED)。調查顯示,30至39歲男性約有8%出現ED,40至49歲則升至22%。
熬夜、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會造成晨勃次數與硬度下降。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會破壞REM結構,增加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改善睡眠品質,有效恢復晨勃。
至於「太快結束」就等於早洩的迷思,黃軒也澄清,正常男性射精潛伏期落在4至15分鐘,真正早洩重點在於「缺乏控制感並造成困擾」,常與血清素傳導異常或焦慮緊張有關。
黃軒建議,晨勃消失並不等於性功能出現問題,真正的「壯陽神藥」不是網路黑市的藥丸,而是規律運動、高品質睡眠、穩定情緒與健康飲食。他也提醒,一旦勃起功能持續變差、性生活受影響時,才是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的警訊。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