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胎動:孕期安全的關鍵訊號,規律比次數更重要

媽媽寶寶

更新於 2小時前 • 發布於 2小時前

對多數孕媽咪來說,第一次感覺到胎動大約落在懷孕16到20週之間。這個時刻,往往成為孕婦心中難忘的里程碑。根據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約有一半的孕婦在18週左右會首次感覺到胎動,而經產婦(有過生產經驗的媽媽)因為更熟悉身體的變化,往往能在較早時期就察覺到。

剛開始的胎動常被形容為「腸胃蠕動」「氣泡破裂」或「小魚游動」,隨著胎兒逐漸長大,孕婦能清楚感受到踢腳、翻滾、頂肚皮,甚至可看見肚皮隆起的形狀。這些胎動不僅讓媽媽驚喜,也是胎兒健康的象徵。

胎動

胎動的生理基礎:寶寶正在練習呼吸與運動

胎動並不是單純的「踢腿」,而是胎兒在子宮中進行各種動作,包括伸展四肢、打哈欠、吮吸手指、翻身。根據《Prena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的研究,胎兒在懷孕7至8週時,已經開始有最初的自發性動作;到12週,超音波便能看到完整的肢體運動。

台灣一項超音波觀察研究指出,胎動頻率會隨孕期進展逐漸增加,到了28至32週最為活躍,之後因子宮空間有限而稍微減少,但仍會保持規律。這些運動不僅代表胎兒神經肌肉系統逐漸成熟,也有助於肺部和骨骼發展。

正常胎動頻率:規律比次數更重要

孕婦常會問:「一天應該感覺到幾次胎動才算正常?」其實,胎動沒有絕對的標準次數,而是應該觀察「規律性」與「胎動型態」。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COG)指出,健康胎兒在清醒狀態下,通常每小時會有3至5次胎動,一天總數可能超過100次。但因胎兒也有睡眠週期(通常20至40分鐘),因此孕婦可能會在某些時段感受不到活動。

臨床上,醫師通常建議孕婦在懷孕28週後進行「胎動計數」。常見方法是每天固定時間,選擇安靜的狀態,數寶寶需要多久達到10次胎動。一般來說,若2小時內感覺不到10次胎動,就應提高警覺。

胎動

什麼情況需要注意?

多數胎動變化是正常的,但若出現以下情況,就需要特別留意:

  • 胎動明顯減少或消失:如果超過2小時沒有胎動,輕拍肚子或進食後仍無反應,建議立即就醫。

  • 胎動突然變得劇烈:部分研究指出,異常劇烈的胎動有時與胎兒窘迫或臍帶壓迫有關。

  • 孕晚期胎動規律性改變:例如從每天固定時段活動,突然變得零星稀少。

根據美國《Obstetrics & Gynecology》期刊的研究,胎動減少是死產的重要預警因子。透過孕婦主動監測胎動,可降低死產風險達30%。因此,醫師常強調「胎動是媽媽與寶寶之間最直接的溝通」。

國際研究:胎動監測能降低風險

挪威一項大型研究(Cochrane Review, 2015)發現,當孕婦被教育如何正確監測胎動,並在異常時及早就醫,死產率顯著下降。另一項來自澳洲的「AFFIRM trial」則指出,胎動監測結合醫療介入,可有效減少晚期胎兒死亡。

台灣也有類似觀察。國內醫學中心的統計顯示,許多因胎盤功能不佳導致胎兒窘迫的案例,往往在孕婦主動發現「胎動變少」後及早就醫,成功挽救了寶寶。

胎動

胎動常見疑問FAQ

Q1:晚上胎動特別明顯,是正常嗎?

是的。胎兒活動通常在孕媽咪靜下來時更明顯,特別是晚間,媽媽放鬆後更容易察覺。

Q2:寶寶是不是動得越多越健康?

不完全如此。重點在於「規律」。寶寶有自己的活動模式,媽媽應熟悉寶寶的日常節奏,而不是單純追求次數。

Q3:我感覺不到胎動,是不是寶寶有問題?

有些媽媽因前置胎盤、羊水量多,或體型因素而不易察覺胎動。若擔心,應透過超音波或胎心監測來確認寶寶狀況。

延伸閱讀:胎動、宮縮、陣痛,準媽咪搞清楚了嗎 ? 解答孕期中的大小事,勞累或翻身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宮縮

臨床應用:從自我觀察到醫學檢查

當孕婦覺得胎動異常時,醫師通常會安排以下檢查:

  • 胎心音監測(NST):觀察胎心跳與胎動的關聯。

  • 超音波檢查:評估羊水量、胎盤功能與胎兒活動。

  • 生物物理評分(BPP):結合胎動、呼吸、肌張力、羊水量與胎心反應。

這些檢查能幫助醫師判斷胎兒是否缺氧,是否需要提前分娩。

胎動是最溫柔的安全訊號

胎動是孕期最親密的體驗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從第一次微弱的「氣泡感」到後期清晰的踢動,它不只是媽媽與寶寶之間的交流,更是生命狀態的關鍵密碼。

研究已證實,孕婦主動觀察胎動、了解自己的寶寶活動規律,是降低死產風險的有效方式。對每一位準媽媽而言,胎動是寶寶傳來的訊號:我在這裡,我很健康。而孕婦能做的,就是細心傾聽,並在異常時及早就醫,為寶寶的安全多一份守護。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懷孕前3個月「新手期」,孕媽咪要注意哪些事?身心會有什麼變化 ?安心度過孕期初期一定要知道

胎兒可能在喊救命!孕婦必懂的6項求救訊號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轉發 (0)
Loading...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世界第2營養食物令人害怕 外型像極了「外星人分娩」

中天電視台
02

照顧病母過勞叫葬儀社送走被說沒擔當 兒:我顧到老婆跑掉沒存款,你跟我說擔當?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罹癌5年才就醫!腫瘤驚變20公分 醫嘆:害死你的是拖延

TVBS
04

工人「身首異處」幾乎宣告死刑!上海醫完成全球罕見手術 創醫學奇蹟

CTWANT
05

月經來吃「這5種食物」恐害經痛加劇!專家示警 乳製品上榜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最新消息

男側腹痛掛泌尿科無異常 三天後出紅疹痛到難眠才知「皮蛇」上身

健康醫療網

里仁獲外交部邀請出訪友邦史瓦帝尼!

永續幫

側睡枕頭怎麼挑?專家曝「抱枕位置」是關鍵 3招助眠又護腰椎

TVBS

東西拿遠才看得清?老花年輕化我適合做雷射嗎?醫師親身經驗分享:從困擾到改變生活的視力革命

Heho健康

「最髒家用品」竟人人都有 千萬細菌大軍比馬桶更髒

中天電視台

酷暑戶外活動熱傷害頻傳 醫師籲掌握4大防護守則救命

NOW健康

吃錯東西也會得肺癌!中研院最新研究結果曝光:這類病人復發風險高勿輕忽

康健雜誌

吃水果會得糖尿病?錯!營養師破解迷思:照「2高1低」原則吃,罹病風險降40%

康健雜誌

中風沒完沒了 醫揭1年內「皮蛇」找上門風險激升31%

壹蘋新聞網

千百惠猝逝!疑帶狀疱疹重創健康 醫:中風機率增3成

中天電視台

36歲成醫院一級主管,卻用健康換成功?奇美醫院院長的高壓人生體悟:醫療不能只靠藥

康健雜誌

「他明明很聰明,卻總是不專心?」破解高敏感孩子專注力背後的情緒密碼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台東28歲女子疲倦乏力未改善 醫曝:確診接吻病

聯合新聞網

「接吻病」全球感染率逾9成!醫:免疫力下降易復發

中天電視台

晨勃消失≠陽痿!醫揭「2大關鍵」是警訊:快找專業協助

TVBS

吃對水果可預防糖尿病!研究:每日攝200克風險降4成

中天電視台

疾管署示警:孕產婦與新生兒須防範腸病毒11型 出現異常症狀應速就醫

常春月刊

「全球首創」斷頭竟能接回! 上海醫「衛星鋼板」救回患者

中天電視台

他大便顏色變「灰白色」竟長2公分腫瘤 醫一看嘆:轉移了

三立新聞網

糞便顏色藏暗號! 40歲男「大便灰白色」竟是壺腹瘤

中天電視台

開學季注意「1病毒」高傳染力,醫生示警:「這類人」無疫苗可防

造咖

防代謝症候群防先降三高!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42萬人受惠,遠離慢性病威脅

華人健康網

上班族腰痛到送急診 醫查「輸尿管結石」1年後竟又復發

TVBS

孩子是寶?台灣幼兒死亡率高日韓1倍 3歲童等不到病床離世

中天電視台

吃魚小心暗藏重金屬、寄生蟲風險 營養師:「3部位」要謹慎食用

健康醫療網

背痛竟是骨質疏鬆在掏空骨骼!微創骨水泥手術治療頑固性背痛新選擇

華人健康網

心臟罷工2.85秒!他突暈厥 醫揪「病竇症候群」惹禍

中天電視台

Jolin蔡依林9點半就睡!營養師揭「早睡減脂法」關鍵 瘦得快又不復胖

常春月刊

常覺得累、頭暈?男子確診急性血癌 中西醫合攻穩定抗癌

健康醫療網

他背痛、身高縮水3公分!醫揪「1問題」找上門:死亡率3成

三立新聞網

年輕工程師「堅持做肺癌篩檢」 醫驚:竟有毛玻璃結節

中天電視台

晨勃消失別怕!真男人只看「硬度」 壯陽神藥就在你身邊

中天電視台

不菸工程師「無家族病史」狂咳竟是肺有結節 醫示警:年輕人罹肺癌不罕見

CTWANT

贅生皮多為良性增生 醫: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需就醫

NOW健康

亞東醫院突破萬例開心手術 打造全方位心臟守護平台

健康醫療網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關鍵! MRD陽轉陰成癌友「存活指標」 醫:復發死亡風險差7成

潮健康

為了自己好而強迫對方?小心「For me思考」害你失敗:1招修正心態

優活健康網

不敢踏出舒適圈?Google創意博士教你「毫無保留的開放」活出成功人生

優活健康網

膳食纖維比蘋果、水梨高!便祕吃「棗子」清腸道:還能降血壓、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