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戶外活動熱傷害頻傳 醫師籲掌握4大防護守則救命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暑假與連續假期是戶外活動旺季,從海邊戲水到登山健行,民眾熱衷各類戶外休閒活動。然而隨著夏季高溫屢創新高,長時間曝曬於烈日下恐增加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鍾稟彥醫師示警,高溫環境下身體散熱機制容易超負荷,若忽略補水、防曬與適時休息,輕微不適可能迅速惡化成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中暑最危險 體溫飆升恐昏迷
鍾稟彥醫師說明,熱傷害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與中暑3大類,其中以中暑最為危險。當體溫迅速升高至攝氏40度以上時,可能導致意識混亂、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民眾應特別留意熱傷害的常見前兆症狀,包括頭暈、心悸、噁心、肌肉痙攣與極度口渴等警訊。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務必立即採取降溫措施,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鍾稟彥醫師指出,台灣夏季濕熱氣候特性加劇了熱傷害的發生率,尤其長者、幼童、慢性病患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更需提高警覺,做好完善的防護準備。
避開高溫時段 上午10點前最安全
預防熱傷害的首要原則是避開高溫時段。鍾稟彥醫師表示,戶外活動應安排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後進行,並盡量尋找陰涼處或室內場所作為休息區域,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
活動期間若感到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移至陰涼處休息,千萬不要勉強繼續進行戶外活動,以免造成更嚴重的熱傷害。
主動補水不等渴 電解質平衡是關鍵
適當的水分與電解質補充是預防熱傷害的重要關鍵。鍾稟彥醫師強調,不要等到感覺口渴才喝水,應每15至20分鐘小口補水一次,維持身體水分平衡。
當大量流汗時,身體會同時失去水分和電解質,此時可適量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品,幫助身體快速恢復電解質平衡,避免因電解質失衡造成的肌肉痙攣等症狀。
防曬衣物要透氣 帽子墨鏡不可少
穿著合適的防曬衣物也是預防熱傷害的重要措施。鍾稟彥醫師建議選擇淺色、輕薄、具排汗功能的材質衣物,有助於身體散熱並減少陽光直射。
同時應配戴帽子、墨鏡等防曬用品,並適當使用防曬乳液,為肌膚提供全方位的防護。避免穿著深色或不透氣的衣物,以免增加身體散熱負擔。
身體警訊要重視 及時就醫保性命
鍾稟彥醫師特別提醒,民眾應隨時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若出現頭暈、冒冷汗、心跳加快等症狀時,應立即移至陰涼處、補充水分並進行降溫處理,必要時務必儘速就醫治療。
鍾稟彥醫師呼籲,外出遊玩前應事先查詢天氣預報並評估行程安排,做好充足的防護準備。掌握避開高溫時段、主動補水、穿著防曬衣物及注意身體警訊等4大防護守則,讓開心的戶外活動能在安全中完成,避免熱傷害意外發生。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夏天眼睛乾澀、畏光、眼屎多 當心乾眼症而非單純感染
▸喉嚨乾癢、咳不停如何舒緩? 8種「潤喉飲食」助開嗓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