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冒痘痘恐是體內濕熱!中醫:按對穴位助改善體質
夏季痘痘問題頻繁發生,其實不只是清潔問題,更可能是體內「濕熱」所致!中醫師將濕熱型痘痘分為「脾胃型」和「肝膽型」兩大類,並提供相應的穴位保健方法,協助民眾改善困擾。
根據中醫師周宗翰在臉書的分享,近期門診中常見許多患者抱怨,即使勤於清潔臉部,痘痘仍持續冒出。他解釋,問題的根源並非外在的油脂,而是體內累積的「濕熱」。
周宗翰指出,濕熱型痘痘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脾胃濕熱型」,主要好發於愛吃冰品、喜歡油炸食物的族群,這類患者的痘痘通常集中在額頭、下巴及嘴邊等部位,同時會伴隨口臭、便秘、脹氣等症狀。
第二類則是「肝膽濕熱型」,多見於承受較大壓力或情緒狀態不佳的族群。這類患者的痘痘好發於兩頰、太陽穴及髮際線等處,常見的伴隨症狀包括口苦、失眠和胸悶等。
針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濕熱痘痘,周宗翰建議可透過特定穴位按摩來改善。對於脾胃濕熱型的患者,可以按摩位於小腿外側中點的「豐隆穴」,此穴位具有化痰祛濕的功效,有助改善痘痘和身體沉重感。另外,位於膝下四指寬處的「足三里」穴位,則可幫助健脾補氣,預防濕氣堆積。
至於肝膽濕熱型患者,周宗翰建議可按摩位於腳背大拇指與二趾間的「太衝穴」,此穴位可幫助疏肝解鬱,改善情緒和肝火所致的痘痘。另外還可按摩位於小腿外側腓骨下方的「陽陵泉」,具有清肝利膽、排濕降火的功效。
除了針對性的穴位按摩外,周宗翰特別提到兩個適用於所有人的清熱穴位:一是位於虎口處的「合谷穴」,具有消炎解毒的功效,可舒緩臉部痘痘;二是位於手肘橫紋外側的「曲池穴」,可幫助清熱止癢,改善皮膚問題。
針對按摩方式,周宗翰建議每個穴位可按壓3至5分鐘,以感覺到痠脹感為最佳,每天可進行2至3次。他同時強調,穴位按摩應搭配飲食調理,建議維持清淡飲食、減少油膩甜辣食物的攝入,並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