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拉警報! 今年重症都染伊科病毒11型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近日疾管署公布新增兩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案例,分別為中部出生8天大男嬰與南部5天大女嬰,兩名嬰兒都因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敗血症、肝炎、血小板低下等重症,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更值得注意的是,疫調發現這兩起案例都疑似因家戶接觸而感染,其中男嬰的母親生產前有上呼吸道症狀,父親在陪產當日也發燒;女嬰的媽媽產前同樣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今年累計已有1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新生兒重症案例就佔了10例,且全部都是感染伊科病毒11型,創下近6年同期最高紀錄。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症狀識別不輕忽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而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通常發生在出生後1至14天內,可能透過胎盤感染、產道感染,或是出生後因人際接觸而感染。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新生兒最常感染的類型為伊科病毒及克沙奇B型病毒,而今年的重症案例全部都是感染伊科病毒11型。
當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家長應該特別留意發燒、喝奶量減少、活動力下降及低溫等表現。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特別提醒,腸病毒少數個案會在短時間內轉重症,尤其以發病後5天內為高風險期,這次的兩名重症嬰兒就分別在發病第4天及隔天就轉為重症。重症表現包括新生兒敗血症,會出現發燒或低溫、肝脾腫大、凝血功能障礙、貧血等症狀,嚴重時可能發生呼吸窘迫、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況。此外,還可能併發腦炎或腦膜炎,導致躁動不安、餵食不佳或前囟門膨出等症狀,以及抽搐、意識改變等嚴重併發症。心肌炎和肝炎也是可能的重症表現,新生兒感染有機會出現肝炎症狀,嚴重可能發展為猛爆性肝炎、急性肝細胞壞死。
完整預防策略 家庭防護措施要做好
預防新生兒腸病毒感染需要從懷孕期間就開始做好防護措施。在腸病毒流行季節時,孕婦應避免出入人多密閉空間及接觸有症狀的人士。產前14天起至分娩後,若有發燒、咳嗽、腹瀉、肌肉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同時維持勤洗手及戴口罩的好習慣,保持環境清潔是基本但重要的防護措施。產後的注意事項同樣重要,若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暫緩母嬰同室與接觸是必要的。若哺乳母親疑似感染腸病毒,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母親可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再恢復母乳哺育。對於家中有新生兒的家庭,防護措施更需要全家總動員。建議謝絕訪客,也儘量謝絕親朋好友親吻抱抱新生兒,同時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降低接觸病毒的機會。
最關鍵的提醒是,新生兒出現發燒或低溫、活動力不佳、餵食困難等症狀時,應儘速送醫治療。這兩個重症案例都在極短時間內病情惡化,及早發現與治療是降低重症風險的關鍵,家長絕對不可掉以輕心。透過完整的預防措施和及時的醫療介入,為新生兒建立更安全的健康防護網。
文字編輯:辰蘊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夏天眼睛乾澀、畏光、眼屎多 當心乾眼症而非單純感染
▸喉嚨乾癢、咳不停如何舒緩? 8種「潤喉飲食」助開嗓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