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錯東西也會得肺癌!中研院最新研究結果曝光:這類病人復發風險高勿輕忽
「三冠王」肺癌是發生率、死亡率、健保支出皆居冠,每年逾萬人因此喪命。中央研究院與美國合作,完成全球最大規模肺腺癌研究,不僅揭示環境與飲食致癌因子,也首度發現早期病人中存在「類晚期」高風險族群,為精準醫療開創新局。
2015年,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在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藏著一顆僅0.9公分的腫瘤。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替他動刀切除後提醒,即使是早期肺癌,仍有部分病人會復發,必須每年追蹤。
「我聽了以後嚇一跳,」陳建仁坦言,像他這樣的病友最想知道的就是:「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復發?」
如今,這個疑問獲得答案。由中研院領銜的「台灣癌症登月計劃」與美國合作,首次在全球規模的肺腺癌研究中,找出了潛藏在早期病人裡的「類晚期族群」。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說,肺腺癌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疾病,登月計劃從2016年啟動以來,就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展開合作。2020年研究揭示,女性非吸菸者比率特別高,如今最新成果擴大樣本並獲國際驗證,代表台灣在精準醫療上不只是參與者,更是推動的關鍵團隊。
早期卻像晚期!「類晚期病人」復發風險高
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後,發現即使是第一期早期肺腺癌,也可能存在部分「類晚期病人」,雖然病理分期顯示屬於早期,但分子特徵卻與晚期腫瘤相似,復發與轉移風險特別高。
「我們分析了每位病人的數千種蛋白質,發現有些早期患者其實隱藏著晚期的特徵,」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計劃主持人陳玉如表示,這個發現讓醫師有機會在診斷初期就區分出「高風險族群」,決定是否需要追加治療。
陳晉興也指出,這項研究幫助臨床醫師回答病人最在乎的問題:「我會不會復發?」
肺癌不只是「吸進來」,也可能「吃進來」
除了類晚期病人的突破,研究也揭示環境與飲食在肺癌發生中的角色。「過去我都說肺癌是吸進來的,但我現在鄭重更正,肺癌也可能是吃進來的,」陳晉興強調,像是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劑就是重要因子。
研究發現男女之間具有以下差異:
‧ 女性:對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劑(亞硝胺)特別敏感,如醃漬物、加工食品中常見。這類患者往往帶有特有的致癌「突變印記」,存活率也會下降。
‧ 男性:主要與空氣污染(PM2.5、汽機車廢氣)、吸菸及二手菸密切相關。
陳玉如提醒,要注意日常環境中的危險因子,例如騎機車時戴口罩,飲食上避免過多醃漬與加工食品。這些環境致癌物留下的「突變印記」在台灣、美國與歐洲病人中皆可見,並非亞洲特有,而是全球共通的現象。
蛋白檢測試劑2~3年內可望落地,開啟精準醫療
研究雖分析了數萬個蛋白,但要臨床應用,必須簡化檢測方式,要能落地才能造福病人。
目前團隊已找出4個蛋白標記,能以85%準確率預測病人是否屬於「類晚期」。陳玉如說,檢測原型已經開發,預計2~3年內可望落地,未來醫師只需透過抽血,就能快速辨識高風險病人,安排更積極的治療。
她強調,這不只是檢測工具的突破,更是推動精準醫療的重要一步,因為它能讓醫師在診斷與治療上更有依據,不再「一體適用」,能針對個別患者的風險與特徵做調整:
‧ 類晚期病人辨識:在相同分期下,醫師能更準確找出高風險患者。
‧ 復發機制差異:不同病人腫瘤「癌化」路徑不同,有些來自基因突變,有些受環境影響,因此需對應不同藥物,實現真正的「個人化治療」。
「這就是精準醫療的核心,不是每個早期病人都一樣,也不是每個復發病人都適合同一種藥物,」陳玉如解釋。
陳晉興指出,從2012年新診斷肺癌約9千多例,到現在已翻倍約1.8萬例,其中大部分是肺腺癌。更可怕的是,從2023年開始,女性肺癌發生數已超過男性,而且男性呈現下降趨勢,女性卻還在上升,這意味著肺癌是全社會共同的健康威脅。
「這次研究則進一步指出,並非所有早期病人都一樣,未來若能結合血液檢測工具,將有助於挑出真正高風險族群,」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說。
肺癌的發生與環境、飲食、基因多重因素相關,且部分早期患者仍隱藏高復發風險。研究團隊期盼,未來透過血液檢測工具的落地,能協助醫師更早辨識高風險病人,避免復發。
陳玉如提醒,「環境和生活習慣是我們能掌握的因子,民眾務必養成良好飲食與防護習慣,減少暴露風險,搭配精準醫療工具,才有機會真正降低肺癌威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