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成醫院一級主管,卻用健康換成功?奇美醫院院長的高壓人生體悟:醫療不能只靠藥
36歲當上醫院一級主管,40歲出頭就成為奇美醫院副院長,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是眾人眼中的精英典範,卻因健康亮紅燈而選擇在人生高峰按下「暫停鍵」,重新歸零。他體悟到,健康不應只仰賴藥物與針劑,真正的健康之源來自生活型態。
急診背景出身,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很早就看到醫療人員的高壓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美國曾調查醫師身心耗竭情況,急診科幾乎年年上榜,很少掉出前3名之外,為此美國急診醫學會特別設置醫師福祉委員會(physician wellness committee),關注的不只是健康,更是總體生活福祉,其中許多策略都和生活型態有關。
2008年,林宏榮擔任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後,即參考美國作法設置醫師福祉委員會,以生活型態醫學的概念重新設計急診醫師的工作流程,提升醫師福祉和健康促進,例如,有別於大部分醫院急診醫師只分白班和夜班,奇美醫院採三班制,盡量讓醫師日夜規律,頗受醫師歡迎。
事實上,工作壓力、不健康生活習慣對身心的影響,林宏榮自己最有感。
36歲當上醫院一級主管,40歲出頭就進入院長室、成為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年紀輕輕即頗有成就,卻也蒙受成功帶來的危機,來自各方邀約應酬、工作壓力,讓他體重飆升、血壓高、血糖不穩定。
「有一天驚覺,我不該再這樣下去,」林宏榮說,當時他讀了大前研一的書《後50歲的選擇》,即將邁入知天命的他,決定人生重開機,暫別醫院,借調至醫策會擔任執行長。
「當你歸零時,就會開始想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你不要的,什麼是以前做對的、什麼是以前做不對,」他突然發現,原來人生可以每天三餐正常、規律運動,好好休息、睡覺,也才意識到健康生活型態才是健康的基礎。
後疫情時代的健康覺醒,生活型態才是健康之源
林宏榮表示,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已經創立20年,許多疾病治療指引守則也是調整生活型態,但在台灣,因就醫方便、醫療品質好、負擔低,醫師開藥方便快速,而民眾吃藥後數值改善立即有感,造就以藥物、打針為第一優先。
生活型態醫學的崛起,5年前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是重要轉捩點。疫苗、抗病毒藥物尚未出現之前,人們發現還是要回到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以及透過飲食、運動、睡眠、紓壓等方式提升免疫力,才能築起防疫之牆。新冠疫情喚起大家對「非藥物治療策略」的覺醒。
林宏榮直言,現代醫療的困境在於沒有找到疾病的源頭,基因、環境因素只佔一部分,行為卻是讓慢病惡化的真正導火線,當愈來愈多病人發現,藥物控制達到一定程度就無法更好,會開始思考,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讓自己更好?能不能少吃藥、甚至不吃藥?「生活型態醫學就是要滿足這一點,」他說。
只要調整行為、吃對食物、好好運動,從源頭處理,就有機會預防、治療、甚至扭轉疾病。例如,現代人在營養課題面臨2大問題:吃太多、吃不對,也就是能量過剩和能量不對,造成身體器官系統運作混亂,一旦能量超過身體需求,身體會抗拒,胰島素阻抗就是這樣而來。
急診現場看盡病人受摧殘,他決心改造醫療與職場
正因為在急診第一線,常接觸到病人因沒有好好照顧身體這部機器,以致百病叢生,林宏榮很早就開始思考:能不能讓自己過得更健康?他雖然是醫療人員,但若過高壓生活,一樣會得慢性病,因此他從自己生病的經驗反思,現在提供的醫療夠不夠?對不對?
生活型態醫學的概念很早就在林宏榮心裡萌芽。「但會不會使用,差很多,」他認為,醫療人員在推廣生活型態醫學扮演關鍵角色,雖然實證醫學醫療指引第一條是生活型態調整,但醫師大多直接跳過,進入打針、吃藥,忽略病人也許不想過著被藥物束縛的人生。
回到奇美醫院後,林宏榮著手改造院內健身房,增加重訓、有氧運動等各式訓練器材,並聘請教練指導員工,也在院內推動代謝減重,強調減重不只看體重數字變化,還要抽血觀察血糖、胰島素阻抗等生化檢驗數據,了解身體功能是否真的改善。
他除實際帶員工運動、提供低卡餐,同時開設營養、睡眠講座等,從生活型態醫學6大支柱──營養、運動、睡眠、減壓、正向連結及避免危害物質,去改善員工體重和健康問題。
2023年,奇美醫院推動「日行七千,千人健走」計劃,吸引約1,000人參與,合計減重達736公斤,BMI總下降305.6,內臟脂肪等級共下降288.5級,整體健康年齡更年輕了913歲。
林宏榮認為,醫院員工如果自己不健康,說服、推廣民眾加入健康生活型態的效果會大打折扣;若能從醫療機構開始,做好健康促進模式,有助於進一步推展到民眾身上,而且不只對個人有效,對企業、社區,都能達到群體健康的綜效。
現行政策沒有鼓勵吃藥,只是政策造就非常便宜、好用的健保,反而讓民眾養成對藥物的依賴;林宏榮說,國家、醫院到個人,應重新思考,自己可以為自己的健康做些什麼?能不能做自己健康的主人,而不是靠健保餵藥就好?
「生活型態醫學早就在那裡,只是大家常常看不到,覺得開1顆藥就好,」林宏榮強調,1顆不夠就再加1顆,2顆藥不夠就再開另外一種藥,「但能不能有一天醒過來,思考是不是睡得好、吃得好、運動的好,就可能少吃藥、不要吃藥,做自己健康的主人,而不是被藥物束縛的人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