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專家提 7 大主張,籲放寬勞動年齡限制
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預算突破 1,153 億元,健保總額也逼近 1 億元,專家警告,若政府未及早整合政策與資源,超高齡社會將會變成長照社會。為建立健康老化、社會共融的高齡福祉體系,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響應聯合國「健康老化十年」的願景,集結全台 60 餘位 NPO 領袖意見,於昨(10)日提出反老歧視為首的 7 大政策建言,並獲立法院跨黨派代表支持。
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前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台灣雖曾率全球之先推動高齡友善城市與醫院,但現行政策制度零散,改革牛步,缺乏整體規劃,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COPE)淪為形式教育,未真正落實。她建議,應以「一人一套評估、一套計劃、一套紀錄」,將醫療、長照與社區資源串連,避免超高齡社會並將健康老化納入跨部會治理。
老盟 9 月 9 日至 10 日舉辦「2025 台灣超高齡元年 NPO 高峰會」,彙整民間意見後,最終形成 7 項政策方向,包括建全高齡政策及法律框架、推動高齡權益保障法、促進高齡者社會參與及經濟賦權、打造友善居住與交通環境、縮小數位落差、推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以及建構獨居長者支持網絡。
其中,反歧視議題最受關注。台灣勞動市場與勞動權益仍存年齡上限規範,例如法定退休年齡為 65 歲,志工保險僅至 70 歲,老盟強調,若缺乏制度保障,不僅限制長者社會參與,也削弱勞動市場韌性。
會議也邀請英國國王基金會(The King’s Fund)理事會理事、世衛組織歐洲區健康老化資深顧問 Yvonne Doyle 分享國際經驗。她指出,人口老化並非負擔,而是社會重構契機,關鍵在於提升健康餘命而非僅僅延長壽命,因為沒有品質的延壽只是社會債務,且政府應和公民社會攜手,正視年齡歧視、醫療可近性與世代共融,「重新構想老齡化,就是重新構想社會。」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超高齡社會醫療體系如何改革? 李伯璋:需重整醫護工作條件、報酬和健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