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奏曲》普發一萬的政治攻防 請提更多切實的重分配目標與政治願景來競爭
第一波大罷免在7月26日結束,罷團雖然一路跨過許多困難門檻,但最後的開票結果並不如外界預期,沒有任何一位立法委員被罷免成功。這樣的結果,許多言論將其解讀為是「抗中保台」政治路線的挫折,認為許多選民更看重民生議題。然而我想提醒的是,這種粗略的二分解讀方式,其實窄化了抗中保台的想像,將其限縮在有限的國家安全及軍事外交政策,忽略這些方針也需要扎實的社會共識作為支撐基礎,而這些社會共識必須有賴積極的社會重分配政策推動。
也因此,抗中保台的構想必須延展及深化,這不僅是在意識形態上的深耕,更是涉及未來願景與社會契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打造共同體一起說服更多人認同抗中保台。
國家安全與社會重分配
歷史上,國家安全與社會重分配兩者之間的關聯,最有名的案例之一就是英國社會政策和普及式福利的源起,來自二戰時期英國貝佛里奇(Beveridege)提倡的社會安全體系,這對於凝聚戰時國民團結同舟共濟的意識有相當的影響力。
中研院政治研究所吳文欽老師近期的研究已經指出,所得分配差距擴大,將使得人民的防衛意志下降。換言之,強調重分配與改善不平等的狀態,也有助於實現「抗中保台」的目標,兩者並非對立或是不相關的關係。在這個研究基礎上,我們確實可以推想,如果台灣長期的收入差距拉大,這一趨勢也可能使得人民對「抗中保台」路線的認同度降低。
不平等的惡化與民粹主義問題
以台灣的經濟發展成績來看,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成就在統計數據上,無庸置疑是相當亮眼的,臺灣的國民所得已經突破三萬美元,2024年全球排名14。然而收入的差距正在不斷地拉大,依據主計總處統計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2013年的中位數為44.2萬元,平均數為55.2萬元,差距11萬元,低於平均數的員工為65.22%。
到了2023年,全年總薪資的中位數為52.8萬元,平均數70.1萬元,低於平均數的員工比例增加到68.67%。這組數字顯示的正是台灣的薪資平均上升,很大程度跟前段受僱員工薪資成長有關,特別是電子業。即使後25%收入的員工也受惠於基本工資調漲而跟著被推升,在近十年拉抬了約40%,然而考慮到前25%收入族群的薪資成長,以及其推動了房價和物價上升,中位數與後25%收入的員工體會到的仍然是相對剝奪感,以及因為通貨膨脹而不容易感受可支配所得增加的消費體驗。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台灣的不平等惡化程度相較於世界各國而言偏低,但並不構成消極處理不平等問題的理由。
上述的薪資不平等,以及後面更大的財富不平等惡化問題,很可能因為民粹主義,進而削弱了民眾對抗中保台的認同。有關民粹主義的研究已經指出,經濟不平等的惡化,或是經濟的不安全感,是促成民粹主義者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民粹主義者表現為對政府或菁英的高度不信任,也就不難理解其對抗中保台口號的反感,還有這次罷免選舉許多人對普發一萬元的趨之若鶩,這也是為什麼如果真的要推動抗中保台,我們也需要更積極的重分配政策來降低不平等問題,重建對政府的信任。
加薪以外的重分配策略
面對收入與財富差距擴大的問題,一方面當然得維持定期調漲基本工資、提升軍公教待遇、發展其他產業,以及其他相關鼓勵企業加薪政策工具。然而另一方面也必須注意到這些加薪策略,不可能完全讓其他產業與職業的員工薪資能與電子業平起平坐。這就必須構思其他的政策來彌補薪資的上漲極限,其中,維持工資但降低工時是一種彌補薪資上限的改善策略。另外透過稅制以及擴張福利政策,也有助於降低人民的支出負擔進而實現重分配效果。
近十年民進黨執政其間確實還是有類似的福利擴張政策,例如補貼高教學費、房屋租金等等,然而從總體數據來看,仍然是太慢了,2017年後的社會保障支出,佔GDP比例一直維持在11%左右,這距離OECD國家平均的20%仍然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追趕。另外我們的政府移轉收支效果在近十年並未有顯著成長,2013年為1.45,2023年仍然只有1.37,這意味著我們的公共政策對人民的所得重分配能力並沒有提升,對於降低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的影響有限。
我們仍然有很多尚待實現的福利政策,這些都是減緩收入不平等的政策工具,例如社會救助法提高貧窮線,以及更多的社會住宅。我們對福利擴張也需要更多的想像力,例如目前對房屋租金的共識認為最多不能超過收入的30%,那麼政策目標就可以考慮以20%-25%為目標,目前的托育費用佔家庭支出為10-15%,那麼政策目標也可以考慮朝向低於10%前進。
如果要舉債,就讓舉債有意義吧!
很可惜的是,在這輪立法院與行政院的攻防中,無論是國定假日案或是普發一萬元,民進黨政府顯然在重分配議題上的態度相對保守猶豫,可能因為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或是支出需要舉債,因此沒能提出更好的替代願景而被搶走議題主導權。
我在上一篇文章曾經提到普發一萬是建立在曲解稅收超徵意義上的惡質政策,然而考慮到台灣的政府債務佔GDP比例遠比一般OECD國家低(2023年台灣政府債務佔GDP比例31.8%,2022年OECD),另外政府確實在近十年中,有幾年的財政餘絀有賸餘,舉債能力也因為GDP提高而上升,整體來看政府有能力也該有信心提出更好的重分配政策與計畫。所以面對普發一萬元的政治攻防,不妨提出更多切實的重分配目標與政治願景來競爭,就算要舉債也無妨,如果要舉債,就讓舉債有意義吧!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