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紅腫、口臭不是刷不乾淨 研究揭肥胖讓牙周病風險增五成
很多人覺得「體重過重」頂多就是身材走樣,跟牙齒沒什麼關係。但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分享最新登在 《老年科學》( GeroScience )期刊的研究卻發現,55歲以上、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牙周病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出近五成!
日常小徵兆:牙齦流血、口氣變重,其實是警訊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刷牙時流一點血、吃水果覺得牙齒酸軟鬆動、嘴巴容易乾、甚至口氣加重。很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但體重上升後,這些症狀往往更頻繁。長期下來,因為咀嚼困難,只能挑軟爛食物,營養跟著失衡。這些都是「慢性發炎」已經影響燒到口腔的徵兆。
背後科學:肥胖就是「慢性發燒」
張家銘分析,肥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低度發炎」狀態,就像有團火苗一直燒著,不只傷血管,也會破壞牙周組織。研究還指出,這種現象在亞洲人更嚴重,因為我們更容易囤積「內臟脂肪」,這種脂肪是最會「放火」的,比皮下脂肪更容易引發全身發炎。
尤其對女性而言,停經後雌激素下降,本來就容易骨質流失、牙齦脆弱,如果再加上肥胖的發炎效應,牙周病惡化更快,等於是雙重打擊,所以不只顧骨頭,更要顧牙齒。
牙周病不只是牙齒問題 還牽連全身健康
牙周病常被低估為「牙齒鬆動、牙齦流血」的小問題,但其實它會讓細菌與發炎物質透過血液,跑遍全身器官。科學證據已經證實,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甚至阿茲海默症都有關。
慢性發炎會加速血管硬化,增加心肌梗塞與腦中風風險;糖尿病患者更會因牙周發炎導致血糖難控制。換句話說,牙周病若不治療,不只是牙齒會掉,還可能把身體推向慢性病的惡性循環。
醫師建議:從三件小事開始改變
根據研究,想要減少牙周病風險,可以從這三件日常習慣開始:
- 體重管理:不用追求激烈減重,而是避免腰圍年年變大。每天多走路、少久坐,就能慢慢看見差異。
- 飲食調整:盡量接近「地中海型飲食」,多吃蔬果、全穀、豆類、堅果、橄欖油與魚,少吃糖與精緻澱粉,既能降心血管風險,也能減少口腔細菌養分。
- 口腔清潔:刷牙、用牙線、定期洗牙,對肥胖族群來說,是每天的「抗發炎行動」,每天灑點水,降溫。
守住牙齒 就是守住健康第一步
牙齒不是孤立存在,它是全身健康的「警示燈」。牙齦經常出血、牙齒開始鬆動,不只是口腔問題,更是體重、飲食與生活習慣對你的提醒。
張家銘強調,重視健康老化,除了注意血糖、血壓,牙齒也是重點項目。吃得開心,咬得自在,不只是生活品質,還有檢視自己的身體的發炎反應和代謝狀況。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專家諮詢: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
資料來源:Association between overweight/obesity and oral health in adults aged 55 and ol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