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暫時性關稅20% 舊金山台商:關鍵是自身競爭力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31日專電)美國公布對台關稅20%。在金融界擁有30年經驗的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會長何淑貞接受中央社訪問指出,稅率實際影響需要根據每家企業自身競爭力、經營策略、及匯率變動等因素綜合觀察。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由台灣企業家組成,囊括不同產業人士,現任會長何淑貞(Jane Ho)為金融領域高層。她今天受訪表示,20%不是沒有影響,但屬於中間合理區間,就她觀察,台灣許多企業都很靈活,有實力應對挑戰,她個人對此抱持樂觀態度。
何淑貞在金融界擁有30年經驗,她認為,全球化體系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期間暴露脆弱性,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為一種手段,核心目的包括將製造業帶回美國,所幸台灣不少企業幾年前也已經開始投資美國、東南亞,逐步分散風險。
她指出,就大環境來看,川普政府祭出對等關稅,但另一方面對企業實施減稅政策,一來一往或許可以平衡,至少目前還沒有看到像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的衰退情況。
至於關稅對在美台商的影響,何淑貞以紡織業為例,相關產品進口價格與最終消費者購買價格中間有相當大的價差,好比進口成本是10美元,但零售價格可能是60至70美元,若以關稅20%來看,進口成本變為12美元,還是僅占最終售價的一小部分。
有台商就認為,如何提升通路端競爭力,包括根據客戶需求做些變化可能更為關鍵。
另外,某些產業可能自身並未受關稅太大衝擊,但會搭著「關稅將導致漲價的預期心理」順勢調漲價格,對那些產業來說,關稅或許會是一項利多,因此影響程度不一。
何淑貞表示,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科技產業,企業最終仍需回歸本質,思考自身是否擁有比競爭對手更強的專業知識與核心技術,如此當面對外部挑戰時才能更具韌性。
她也認為,台灣企業就整體來看,特別是中大型企業,在經歷幾十年的奮鬥與累積之後,體質其實相當健全,無論是在管理制度、財務狀況,或是國際經驗方面,都已具備一定程度的成熟度,有足夠的韌性來面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挑戰與關稅的壓力。
她指出,投資美國應會成為許多台商的首選,因為如何讓製造與服務更貼近客戶,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矽谷台美產業科技協會(TAITA Silicon Valley)一名發言人向中央社表示,不論關稅為15%或20%,影響不至於太大,協會支持製造業回流美國。
他認為,台灣未來如何跟美國在科技技術上有更加緊密的合作,是在這變動的大環境中更加需要掌握的,因為美國、矽谷是全世界科技、經濟的火車頭,在未來的10年、甚至是50年應該都不會改變。(編輯:唐佩君)1140801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