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實驗證實肝損傷!微塑膠危機滲入日常飲食與飲品
撰文=編輯部
日常飲食中攝入的奈米級微塑膠可能正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在2025年6月的美國營養學會年會「Nutrition 2025」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生Amy Parkhurst發表動物實驗結果指出,連續7週每日經口攝取60 mg/kg聚苯乙烯奈米塑膠的小鼠,出現葡萄糖不耐、肝酵素ALT升高、腸道屏障受損與內毒素濃度升高等症狀,顯示微塑膠可能對肝臟功能與代謝造成實質影響。
雖然這項研究所用劑量高於一般人類日常暴露量,研究人員仍強調,這類實驗提供了重要的健康風險預警。隨著微塑膠普遍存在於瓶裝飲品、海鮮與食品包裝中,科學界正加速釐清其長期健康影響。
魚蝦樣本99%驗出微塑膠,污染早已滲入食物鏈
2024年12月24日,波特蘭州立大學應用海岸生態實驗室在《Frontiers in Toxicology》發表研究,針對美國奧勒岡沿岸6種常見水產進行分析,包括粉紅蝦、黑鱸魚、鯡魚、鱈魚、鮭魚與鰻魚。在182件樣本中,高達180件(約99%)驗出含有微塑膠或人造纖維。其中,粉紅蝦的污染程度最為嚴重,甚至發現塑膠顆粒累積於可食部位。
這並非首次出現海產污染警訊。早在2019年,《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即指出,太平洋牡蠣與剃刀蛤中,每克可食部位平均含有0.16~0.35顆微塑膠,且春季與人流密集海域的污染濃度最高。
包裝瓶蓋與茶包是高風險來源,飲品成隱形通道
在日常生活中,微塑膠也可能透過飲料與沖泡食品進入人體。2024年6月,法國非營利組織「Agir pour l’Environnement」發布報告《Rapport microplastiques sodas》,發現市售碳酸飲料在反覆開瓶過程中,瓶蓋與瓶口摩擦會釋出數十顆微塑膠。模擬實驗顯示:可口可樂開瓶20次後每公升含有約44顆微塑膠,舒味思(Schweppes)則高達62顆。
此外,2024年12月,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發表於《Chemosphere》的研究指出,由尼龍或聚丙烯製成的茶包,在熱水沖泡後每毫升茶湯中可釋出數百萬至十億顆微塑膠。這些粒子可被腸道吸收,甚至進入細胞核,可能干擾基因表現與免疫反應。
天然花青素或具保護作用,但人類效應仍待驗證
在應對策略方面,2025年4月刊登於《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的研究顯示,花青素可能具備保護腸道與細胞的作用。該研究指出,食用如藍莓、紅甘藍、紫玉米、黑米、紫地瓜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可透過抗氧化與抗發炎機制減緩微塑膠對細胞與內分泌系統的損害。
研究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約50毫克花青素(約為1杯藍莓或半杯黑莓)可能具有初步保護效益。然而目前尚無針對人類的長期臨床研究,該建議仍屬預防性參考。
微塑膠暴露將成公共健康新課題,預防刻不容緩
微塑膠問題正迅速從環境議題轉化為健康挑戰。世界經濟論壇估計,每人每年平均攝入78,000至211,000顆塑膠微粒,暴露途徑涵蓋空氣、水源與食物。
目前雖無明確證據顯示其對人體造成重大疾病,但越來越多研究揭示其潛在風險與器官影響,特別是對肝臟、腸道與代謝系統的干擾。
從政策面限制一次性塑膠產品與強化食品接觸材質管理,到個人選擇減塑包裝、避免頻繁開關瓶裝飲品,都是可即刻採取的行動。面對無所不在的「塑膠飲食時代」,建立風險意識與飲食選擇,是防護健康的第一步。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你每天吞下多少塑膠?研究:嚼口香糖最多釋出600顆微塑膠!
▶屍檢結果揭人腦微塑膠8年增50%!研究:相當於一整支湯匙
▶每年至少有1400萬噸塑膠被沖入海洋!「再利用成果基金」如何助地球減塑行動、重返無塑時代?
參考資料
▶Food and Wine, Scientists Say Microplastics in Food May Be Causing Liver Damag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