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望遠鏡翻拍經典「哈伯超深空」影像區域,揭示宇宙早期新細節
20 年前,哈伯太空望遠鏡釋出曝光 113 天得到的「哈伯超深空」照片,包含約 10,000 個遙遠星系。現在韋伯太空望遠鏡使用 2 種儀器重新深入觀測「哈伯超深空」區域,捕捉超過 2,500 個遙遠星系新細節,為天文學家提供更多宇宙黎明時代重要線索。
2004 年,哈伯太空望遠鏡以一張「哈伯超深空(Hubble Ultra Deep Field,HUDF)」影像震驚全世界,這張照片由哈伯望遠鏡朝天爐座方向拍攝,展示約 10,000 個星系,其中包含數千個距離地球 130 億光年以上的遠古星系,揭示宇宙早期形成歷程。
當時僅哈伯太空望遠鏡能以可見光觀測這些遙遠目標,如時間窗口讓人一窺宇宙大爆炸後數億年樣貌,成為天文學史上最具標誌性影像之一。
然而,哈伯主要觀測波段為可見光和紫外光,隨著宇宙不斷膨脹,最古老、遙遠星系發出的光會高度「紅移」(redshifted)至波長更長的紅外波段,超出哈伯望遠鏡觀測極限。而這正是後繼韋伯太空望遠鏡大顯身手的舞台。
隨著歲月推移,越來越多宇宙細節也在更強大儀器的探索下揭示,比如 2022 年投入運作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再次瞄準這片天區,結合近紅外相機(NIRCam)、中紅外儀器(MIRI)強大紅外觀測能力為我們重新呈現宇宙。
雖然韋伯望遠鏡釋出的高解析度新影像未包含整片哈伯超深空區域,但捕捉到 2,500 個以上比哈伯超深空更清晰詳細的星系結構,還識別大量哈伯望遠鏡無法觀測的極端新紅移星系、暗弱星體。
新照片內的天體以不同顏色做出細微區分,橙色、紅色星系擁有最長的中紅外波長,通常具額外特徵,如高濃度塵埃、大量恆星活動、中心活躍星系核(AGN)等;綠白色、有如小點的星系同樣特別遙遠,具高紅移特徵;其餘多數星系在較短的近紅外波段最明亮,以藍色、青色顯示。
歐洲太空總署(ESA)科學家 Antara Banerji 解釋,許多新發現的星系是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一代星系,研究它們能推敲宇宙早期物理過程,幫助理解宇宙首批恆星/星系在大爆炸後幾億年如何誕生、演化,並聚集成巨大星系團。
團隊表示接下來將利用韋伯望遠鏡的光譜分析能力,逐一測定新星系的確切距離與化學組成,試圖理解宇宙如何從一片黑暗演變成如今星光燦爛的模樣。哈伯太空望遠鏡為我們畫出宇宙地圖,而韋伯望遠鏡正帶領我們深入探索未知宇宙的每個角落。
(首圖來源:歐洲太空總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