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中暑如何刮痧自救?中醫教「出痧手法」助快速退熱

中天電視台

更新於 07月23日18:25 • 發布於 07月22日10:04

中暑是夏季常見問題,因高溫潮濕導致熱量無法散發,引發不適。中醫視中暑為「暑病」,與暑熱、暑濕侵襲有關。中醫師指出,刮痧作為中醫療法,刺激經絡和穴位,以促進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舒緩肌肉、排除毒素等效果,可緩解中暑症狀。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健康問題,主要因高溫與潮濕使體內熱量無法有效散發,造成身體不適。(示意圖/Pexels)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劉宗昇表示,中暑是夏季常見的健康問題,主要因高溫與潮濕使體內熱量無法有效散發,造成身體不適。在中醫觀點中,這屬於「暑病」範疇,與暑熱及暑濕的外邪侵犯有關。而刮痧則是中醫常用的療法之一,可幫助舒緩中暑帶來的不適症狀。

中醫治療中暑常見病因、症狀

劉宗昇說明,中暑是外感六淫中的「暑邪」侵襲人體所致,易傷津耗氣,導致人體陰津不足。且夏季氣候熱,暑邪常與濕邪相結合,阻滯氣機,易擾亂心神,引起頭暈、意識模糊等症狀,甚至影響臟腑功能,若不及時調理,可能引發進一步的併發症。

根據臨床症狀表現,中醫將中暑症狀分為3大類型:

  • 暑熱證:因暑熱傷津,表現為高熱、口渴、汗多、疲乏、心煩、尿黃等。
  • 暑濕證:暑濕困脾,症見身熱不揚、頭重、胸悶、惡心、腹脹、食慾不振等。
  • 暑厥證:暑邪內陷心包,重症可出現昏厥、抽搐等危急症狀。
中暑是外感六淫中的「暑邪」侵襲人體所致,易傷津耗氣,導致人體陰津不足。(示意圖/Pexels)

刮痧為何可以解暑?

劉宗昇提到,刮痧是中醫外治法之一,通過刮拭皮膚特定部位(如經絡、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邪外出之效。刮痧對於中暑的好處在於:

  • 祛暑解表:刺激皮膚,開泄毛孔,排出暑邪,常用大椎、風門等穴位。
  •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痛、胸悶,痧點反映邪氣外排。
  • 調節陰陽:平衡陰陽,緩解口渴、疲乏,常用合谷、曲池穴。
  • 舒緩神志:刮拭大椎、百會,清心醒神,改善心煩、意識不清。

什麼時候可以刮痧?

劉宗昇建議,刮痧適用於輕中度中暑者,當出現頭暈、頭痛、口渴、汗多、身熱、胸悶、噁心、食慾不振、四肢疲乏無力時,可以自行用刮痧板,或者邊緣鈍滑的銅錢、瓷匙等器具刮痧,在身體表面某些部位,進行反覆刮刷之動作,使皮下出現紅色或紫色瘀斑,具有清熱降暑功能。

但要特別注意,若出現高熱不退、意識模糊、癲癇抽搐、昏迷等中樞神經功能失調重症,則可能是重度中暑情形,應當緊急送醫,刮痧僅作為輔助療法。

若出現高熱不退、意識模糊、癲癇抽搐、昏迷等中樞神經功能失調重症,則可能是重度中暑情形。(示意圖/Pixabay)

刮痧常用部位、操作4步驟

劉宗昇指出,可順著常見身體4大部位來進行刮痧:

刮痧常用部位:

  • 背部:沿督脈(脊柱中線)及膀胱經(脊柱兩側),從大椎至腰部;調節身體陽氣。
  • 頸部:大椎穴、風門穴、風池穴;幫助清熱解表。
  • 上肢:曲池穴、合谷穴;幫助清熱生津。
  • 胸腹部:中脘穴、膻中穴;緩解胸悶、噁心。

操作方法:

  • 準備:選擇通風陰涼環境,使用潤滑油(如刮痧油或凡士林)減少皮膚摩擦。
  • 手法:用刮痧板以45度角沿經絡方向單向刮拭,力度適中,至皮膚出現紅色或紫色痧點為止。
  • 時間:每部位刮拭3~5分鐘,全程不超過20分鐘。
  • 頻率:輕症每日1次,連續2~3天;症狀緩解後可停止。
刮痧操作時要先使用潤滑油減少皮膚摩擦,用刮痧板以45度角沿經絡方向單向刮拭,力度適中,至皮膚出現紅色或紫色痧點為止。(示意圖/Pexels)

刮痧注意事項:

  • 刮痧後避免吹風受涼,保持環境舒適。
  • 中暑患者需及時補充水分,刮痧後可飲電解水(運動飲料)或綠豆湯。
  • 若刮痧後症狀加重或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並就醫。
  • 禁忌症:孕婦、皮膚破損、嚴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禁用刮痧。

中暑的預防與日常調理

劉宗昇提醒,避免長時間在高溫、潮濕環境中活動,適時到陰涼處休息,保持室內通風,使用風扇或空調降低室溫,穿寬鬆、透氣衣物,減少熱能積聚。飲食調養上,可多吃綠豆湯、西瓜、苦瓜、蓮子等清熱解暑食物,避免過食辛辣、油膩食物,以免助熱生濕。

劉宗昇補充,中暑雖是常見病,但若不重視,可能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中醫刮痧作為簡單有效的輔助療法,能快速緩解中暑症狀,促進身體恢復。然而,刮痧需在正確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操作引發不良反應。日常生活中,注重預防、合理調理,才能遠離中暑困擾,享受健康夏日。

文章授權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中暑如何刮痧自救?中醫1招「出痧手法」助快速退熱:別刮超過●●分鐘

立刻加入中天新聞LINE官方帳號,一手掌握當權者不想讓您知道的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6歲健身網紅睡夢中去世!年輕健身網紅多人傳意外 醫提出警示

健康2.0
02

夜貓子注意!研究揭「這時間入睡」慘了:害憂鬱、焦慮

三立新聞網
03

男肚子脹得像青蛙!醫手術幫卸載 20公斤糞便「洪水潰堤」狂噴

CTWANT
04

多種「癌細胞套餐」一堆人每天吃 醫師揭恐怖菜單:8成患者都沒症狀

鏡週刊
05

帶狀疱疹發病率攀升!醫:神經痛後遺症恐持續數年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搭機時有發作機率!「這疾病」是靜脈殺手 醫曝「6危險因子」嚴重恐猝死

三立新聞網

看平板、滑手機「傷身」?他13歲竟中度脂肪肝 醫曝研究:風險暴增2.1倍

三立新聞網

OL「尿液全是泡泡」竟腎功能嚴重衰退 醫揭「3大風險」恐心梗、中風

三立新聞網

單單肥胖就能引發心衰竭! 專家給「四大護心措施」建議

健康醫療網

無糖也一樣!夏天喝「這飲料」消暑 醫師示警:恐引發蛀牙

TVBS

健康網》放寬申請移工資格 80歲以上長輩免巴氏量表

自由電子報

天氣太熱情緒也會中暑! 研究顯示每升1°C「憂鬱風險增7%」

CTWANT

30歲男入珠一圈「突腫痛急問GPT」 醫驚:像黃金流沙包

CTWANT

因應永續發展環境 北榮舉辦健保改革暨智慧醫療研討會

NOW健康

氣色差不一定是老化!吃「黑芝麻、深綠色蔬菜」有效補鐵

中天電視台

中風後疼痛不可忽視!醫師分享疼痛成因與最新治療攻略!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13歲童有脂肪肝?原因竟是暑假「狂做這事」 醫曝脂肪肝高風險族群

壹蘋新聞網

看似健康卻傷身!「5食物」是血糖炸彈 全麥吐司也上榜

三立新聞網

不是手搖飲!養生男日喝2杯「這飲品」 慘洗腎維生

三立新聞網

檳榔+菸不是法力無邊!口腔癌風險飆123倍 49歲男臉變「這樣」才就醫

壹蘋新聞網

挺罷方情緒低落 醫建議暫離政治訊息:選舉的影響才剛開始

ETtoday新聞雲

情緒也會中暑!醫曝研究:每升1度「憂鬱風險增7%」

ETtoday新聞雲

以為補鈣很健康?醫警告:小魚乾、吻仔魚膽固醇高需節制

中天電視台

週末戰士vs規律運動?研究揭「驚人發現」:它更能保命

三立新聞網

買菜回家先洗水果還是肉?無毒教母:錯誤順序恐食物中毒

中天電視台

牛奶營養豐富 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多喝!有「3成分」腎友飲用要謹慎

健康醫療網

夏天食物腐敗風險增!醫揭「2舉動」是大忌

NOWnews 今日新聞

高溫工作當心熱危害! 熱危害預防勞資雙方需做好防護

NOW健康

每日3杯綠茶助預防失智!新研究:腦部白質病變少6%

中天電視台

父母生病時最擔心什麼?7旬婦看病只怕這件事:只求生病別拖累子女

優活健康網

關節炎=多休息?科學揭密!「4動作」讓膝蓋不卡卡還減重

三立新聞網

坐骨神經痛愈休息恐愈糟!醫破解「5大迷思」 這1招才有助加速復原

常春月刊

40歲後一半女性中鏢!醫點名「子宮肌瘤3大徵兆」 頻尿、便秘別忽略

常春月刊

眼袋手術效果能維持多久?醫揭真相 做好這1件事撐更久

常春月刊

改善血脂天然利器!醫揭1水果吃3個月大降膽固醇:控制效果顯著

CTWANT

女星敷面膜過敏險毀容! 她嘆「連防曬都不能塗」:臉上像十級火災

CTWANT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ETtoday新聞雲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ETtoday新聞雲

護髮染(半永久性染髮)解析:低傷害染髮的新選擇

常春月刊

骨質疏鬆最怕骨折,早補鈣與負重運動助強健骨骼

常春月刊

萊克多巴胺是什麼? 為什麼要在動物飼料中加入瘦肉精?

信傳媒

賴床5分鐘更累?醫師教你5招起床秒清醒!

常春月刊

營養豐富又多用途!海藻類食物的保存與料理秘訣

常春月刊

洗臉不是隨便洗!正確步驟與膚質對應,做好基礎保養肌膚才會美

常春月刊

1水果很油卻降血脂 他吃3個月大降膽固醇!醫讚:護心的水果霸主

三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