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劉燦宏坦言,年少時一心以為只要當上醫師,什麼病都能治好,雖後來習醫才逐漸明白,有些疾病無法逆轉,但他也轉念,認為有效的復健可延緩退化、提升生活品質,所以他在醫學生階段便堅定選擇專攻復健醫學,並一路走到今天。
談到未盡的心願,劉燦宏感性說,母親在多年前已過世,無法親眼見證他成為院長,但媽媽坐在輪椅上的身影,始終是他投入醫療工作的動力來源。
這份與母親的連結,也促使劉燦宏投入台灣身心障礙鑑定制度的改革。他回憶,母親是此制度的實際使用者,這讓他更能體會患者在制度中面臨的種種不便,於是在2009年決定應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之邀,參與鑑定制度重建計畫,並擔任核心推動者,親自參與標準設計、制度規劃等作業。
劉燦宏表示,他主導全國身障登錄與資訊化系統,使原本各自為政的紙本流程,得以轉為統一、透明的數位作業,雖然做這事「吃力又不討好」,因為標準設太嚴,會被批評害病人無法納入保障,設太寬又可能衝擊社福資源,所以他得不時在醫療專業、社會公平之間琢磨,「說不傷腦筋是騙人的」。
即便外界難以看到這份付出,劉燦宏仍默默堅持至今,已投入逾16年。他說,為身障者打造一個科學、穩定又公平的制度,他認為是他最有意義的志業之一,也感謝國家對他長時間努力的肯定,近年已陸續頒給他衛福部二等、三等衛生福利獎章。
願意如此奉獻的劉燦宏,在職場上選擇不走「霸氣」路線。他笑說,多年來始終奉行「僕人式領導」精神,總認為主管的最重要責任,是協助同仁發揮所長,擺官威沒有意義,所以他從未罵過人,若同仁任務未完成,「我會先反省是否話沒講清楚,或資源給不夠,或任務不合理」,他相信這樣做遠比責備更能凝聚向心力,以後也會保持下去。
在台灣,投入醫療業並不容易,但劉燦宏相信,即使辛勞,醫事人員面對民眾也不宜冷冰冰,期許同仁都能當「有溫度的人」,大家一起走出一條兼顧人性與專業的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