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輸贏後才是真正考驗!專業醫曝「選後症候群」 連勝方也難倖免
剛結束的大罷免,不只在政治上留下痕跡,對不少民眾來說,心理層面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無論是喜悅或失落,那些起伏的情緒,在選舉結果揭曉之後仍未平息,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擾或社交摩擦等狀況,這種狀態被稱為「選後症候群(Post-election Stress Syndrome)」,雖非正式醫學診斷,但已在全球多個民主國家普遍出現,同時也引發社會與心理專家的關注。
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專欄「黃軒的閱讀筆記」發文表示,這類症候群主要發生於人們在投入高度政治關注與情緒參與後,面對選舉結果所帶來的心理反彈。
黃軒醫師以比喻方式說明,選舉就像一場漫長比賽,每個人都投注大量情感與信念,一旦結果不如預期,失落、憤怒與焦慮等情緒會如潮水湧現。這不只限於支持失敗一方的民眾,就連選舉結果如願的一方,也可能因過度亢奮或對未來期待過高,而感受到難以平復的情緒激盪。
黃軒醫師也提到,在2020年《Frontiers in Political 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學者分析重大政治事件如何引發群體性的心理壓力。研究顯示,這類事件不僅帶來短期情緒起伏,甚至會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表現。
此外,《Pedagogy in Health Promotion》期刊也曾發表類似研究,針對政治不確定性對心理健康造成的長期影響提出警示。兩項研究皆指出,民眾在面對選舉時投入的情感強度,會直接影響選後的情緒波動程度。
除了情感投入,社群壓力與資訊轟炸也被視為選後焦慮的重要來源。黃軒醫師表示,選戰期間社群平台上充斥大量爭辯與立場表態,選後當彼此政治意見落差浮現,更可能引發家庭與朋友間的摩擦與隔閡。尤其當人們試圖理解為何結果不符期待時,這種內在的不平衡將進一步放大壓力感。
針對如何調節情緒與降低壓力,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可以透過運動、休息、與信任對象談話等方式,緩解心理負擔。他也提醒,適時遠離社群媒體與政治新聞,重新投入日常生活中的興趣活動,有助於恢復情緒平衡。若情緒已影響到日常作息與社交功能,則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
此外,黃軒醫師也強調,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人們更容易陷入同溫層效應,不同立場間的交集越來越少。選後若能以此為契機,理解多元價值共存的現實,反而可能成為社會互信修補的起點。
文章中也提到,選後的情緒管理不僅是自我照顧的課題,更關係到整體社會氛圍與民主制度的穩定性。黃軒醫師認為,參與志工、關注公共事務或學習政治制度的知識,都是將選後能量轉化為積極行動的方式。正如他所言,選舉輸贏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是面對結果之後的自我調整與集體成長。
延伸閱讀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顯示全部
留言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