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嗜甜食情有可原?了解背後天性與演化原因 不急於禁止也可以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甜食
孩子為何只愛吃甜,爸媽必須先了解背後成因,但透過環境設計、親子互動與教育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健康飲食觀,不需完全禁止甜食,而是學會「適量、適時、適性地吃」。
首先從生理與發育原因了解
- 先天味覺偏好:
嬰兒出生時對甜味有明顯的偏好,那是最為基本生物需求的反應。研究顯示,即便是幾天大的新生兒,對甜味的液體會有較多吸吮行為,並顯示出愉悅表情。
- 能量需求高:
小孩處於快速成長階段、活動力高,需要大量能量,甜食中的糖分能迅速提供熱量,因此自然會吸引小孩攝取。
- 神經系統與獎勵機制:
糖分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與內啡肽,產生愉悅感,兒童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發展完全,對於「衝動控制」與「延遲滿足」的能力較低,因此特別容易被甜食所吸引。
再從演化心理學了解
- 辨識安全食物的演化策略:
在原始時代,甜味通常代表無毒可食、能量豐富的果實,而苦味常與毒素相關,因此演化上發展出對甜味的偏好能有助於生存。
- 缺乏糖分資源的古環境背景:
過去糖分稀少珍貴,人類本能會傾向盡可能儲存與攝取,因此對甜味的強烈偏好,是演化上「節儉基因」的表現。
- 現代甜食的包裝造型與顏色:
當今市面上的甜食不論在造型、顏色與口味尚可說是百家爭鳴,孩子在視覺與味覺的誘惑下,比起原型食物、蔬菜等等,本身就容易被鮮艷吸睛的加工食品所吸引。
「適可而止」如何幫助孩子避免過度偏食甜食
創造健康的甜味替代選擇
爸媽可以製作多使用天然食材如水果、地瓜、紅蘿蔔等製作點心。少使用精製糖,或是已蜂蜜、香蕉泥、椰糖等較天然的甜味來源取代製作甜食的添加物。
建立飲食結構與習慣
固定三餐與點心時間,避免用糖果當作隨手獎勵。吃正餐前不給甜點,以免破壞飢餓感、血糖高低與飽足感的節奏而打亂孩子的飲食作息。
親子共吃與示範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爸媽本身的飲食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建議可以與孩子一起做菜、在飯桌共餐、吃水果,讓孩子覺得「健康食物也很好吃」。
減少環境中的糖誘惑
家中不大量儲存糖果、零食。不以糖果作為「獎勵方式」,建議可以轉換為貼紙、廳故事時間或陪玩代替甜食獎勵。
引導孩子認識食物與身體的關聯
從小用淺顯方式解釋「吃太多糖會蛀牙、肚子痛、沒力氣」等後果解釋給孩子聽,中間可透過繪本或角色扮演讓孩子建立對健康食物的正面情感。
延伸閱讀
.9項食物不鹹卻藏高鈉危機!孩子最愛的鮮奶吐司、玉米濃湯都中標,高敏敏營養師揭露:3大減鈉小技巧讓飲食更健康
.兒童飲食5個黑名單,看似健康,卻不能常吃!孩子最愛的草莓牛奶,阿嬤大骨湯都上榜!加碼6大性早熟食物一定要筆記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