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感冒沒好?醫曝咳嗽的潛在健康風險,超過 4 週別再拖
咳嗽是一種症狀,也是人體的保護機制,透過咳嗽反射可以清除呼吸道異物或分泌物。然而,頻繁咳嗽,甚至咳到喘不過氣,不僅造成呼吸不適、胸痛、尿失禁等困擾,更可能影響工作效率、睡眠品質等,甚至人際社交。
根據統計,慢性咳嗽主要是影響中老年人,而最常見就醫年齡落在 60 至 69 歲。聯安診所胸腔內科醫師蔡哲龍表示,其中,又以女性較多,這可能與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下降,容易使得喉嚨出現乾燥不適。
定義上,咳嗽超過 8 週,稱為慢性咳嗽;但咳嗽若持續超過 4 週,就要提高警覺。蔡哲龍解釋,有一部分慢性咳嗽是找不到原因的(Unexplained chronic cough),也有一部分是難治的慢性咳嗽(Refractory chronic cough)。
不只是感冒沒好!潛在健康問題多
慢性咳嗽的背後原因非常多樣化,許多人往往一開始都以為只是覺得「感冒還沒好」,拖了好久才就醫。蔡哲龍提到,臨床上,慢性咳嗽最常見的幾類原因如下:
- 慢性鼻炎與慢性鼻竇炎:鼻涕倒流刺激咽喉,讓人總覺得有痰咳不完。
- 氣喘:台灣氣候潮濕會讓塵蟎增多,加上空氣汙染等,過敏性咳嗽比例居高不下。
- 慢性氣管炎:長期吸菸與二手菸也是造成慢性咳嗽的重要因素。抽菸也與肺癌息息相關。
- 氣管擴張症或百日咳、肺結核等感染。
- 胃食道逆流(GERD):胃酸逆流上來會有火燒心感覺或喉頭有異物感,甚至嗆咳。但有部分人沒有明顯伴隨這些症狀。
- 環境或職業暴露:長期處在空氣汙染或化學氣體環境中,對呼吸道的慢性傷害不容忽視。
- 藥物副作用:例如治療高血壓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可能引起咳嗽。
- 間質性肺病:類似菜瓜布肺的這類疾病會有乾咳、疲勞與呼吸困難症狀。
蔡哲龍說,多數人並不了解咳嗽與疾病的關係,均是就醫後經醫師詳細問診、理學檢查後,安排進一步檢查或轉介其他專科才得知答案。有些慢性咳嗽甚至是由多個原因所造成,治療後症狀未完全緩解,就必須再評估其他可能。
慢性咳嗽是線索,用健檢一次看清
此外,即使有些咳嗽難以治癒,大部分仍能透過檢查找到方向,建議及早檢查與治療,才能避免錯過最佳改善時機。健檢正好提供了全面檢視,透過疾病史、家族史、生活習慣與職業環境,篩選出可能問題,在安排必要檢查確認。常見的評估檢查:
- 胸部 X 光:快速檢視是否存在肺部腫瘤、感染或心臟肥大等異常。
- 肺功能檢查:判斷病人是否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通氣功能障礙。
- 過敏原檢測:如 224 項急、慢性過敏原分析,協助找出環境或飲食中的誘因。
- 上消化道內視鏡 (胃鏡) 檢查:釐清是否因胃食道逆流導致反覆咳嗽。
- 血液檢測:評估感染、發炎或免疫狀態,作為輔助診斷依據。
- 肺部低輻射電腦斷層:早期肺癌篩檢必須透過這項檢查,才能發覺肺部小結節或毛玻璃病灶。也能顯示氣管擴張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纖維化等問題。
從生活習慣著手!降低咳嗽風險
蔡哲龍提醒,健檢能幫助找出慢性咳嗽的潛在原因,但維護呼吸道健康,還是要由日常生活著手。許多慢性咳嗽,其實與環境、個人習慣息息相關。只要調整得宜,就能大幅降減輕症狀。
首先是避免接觸刺激物,如有抽菸,戒菸是最關鍵的一步;減少油煙、化學物質的接觸,也能讓呼吸道減輕負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都能減少過敏誘發的機會。
呼吸道黏膜需要濕潤才能維持防護力,因此,足夠的水分與維生素 C、D 攝取不可或缺;再加上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能提升免疫力;必要的疫苗注射可以減少感染風險。
蔡哲龍進一步說明,對於需要長時間用聲的族群,例如,教師、客服,正確的發聲技巧也很重要,適度的語言治療訓練能避免聲帶過度使用造成喉部發炎與過度反應。
他呼籲,慢性咳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透過健檢適當檢查,能更快釐清病因,提出因應對策,守護呼吸道與全身健康。
諮詢專家:聯安診所胸腔內科醫師 蔡哲龍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