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減重手術「不復胖、無併發症、無副作用」? 專家揭術前評估準備與術後生活

Heho健康

更新於 08月22日03:52 • 發布於 08月25日05:30 • 楊依嘉

在減重手術日益普及的今天,許多人以為「動刀就能一勞永逸」,卻忽略了術前評估、術後生活與長期追蹤的重要性。三位減重權威醫師提醒,手術並不是捷徑,而是需要一輩子維持的新生活方式。從術前的心理與身體評估,到術後「兩湯匙」起步的飲食訓練,再到營養補充與併發症風險管理,手術背後的學問遠比想像中複雜。醫師強調,正確選擇比盲目追求更重要,因為最終的目標不是單純變瘦,而是健康

術前評估: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開刀

三位醫師一致強調,手術不是第一步,必須先嘗試過飲食控制、運動,甚至減重藥物,確定仍無法改善,且因肥胖已出現相關疾病,才會考慮動刀。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醫師指出,有重大精神疾病或暴食症患者,不適合手術,因為術後無法遵循醫囑,反而會造成危險。另外,若病人心肺功能過度衰竭,麻醉風險極高,也會被排除。手術前每位病人都需接受完整評估,包括內科檢查、營養狀態,以及必要時的精神科諮詢。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耿豪醫師補充,對於 BMI 偏低卻堅持要求手術、可能存在容貌焦慮的病人,團隊會轉介精神科評估,因為這群人其實需要的不是手術,而是心理治療。他同時強調,病人手術前就要開始做「減重準備」,包含飲食調整與生活習慣改變,否則術後難以適應。

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則強調,所有手術必須依照臨床指引與國際共識來執行,「如果沒有適應症就動刀,就好像新藥還沒完成人體試驗就隨便販售一樣,這是違反醫學倫理的。」他提醒,減重手術是治療病態性肥胖的醫療手段,而不是單純的「愛漂亮手術」。

術後飲食與生活:從兩湯匙開始

手術之後,病人面對的挑戰才真正開始。劉耿豪說,特別是縮胃繞腸手術的病人,術後頭幾個月飲食限制很多,「一開始只能像嬰兒副食品般的細碎食物,而且一次僅能吃兩湯匙(白塑膠湯匙的量),需要 20–30 分鐘慢慢消化。」隨著時間推進,食量會逐漸回升到正常的 1/4 至 1/3,但仍必須避免暴飲暴食。

不同手術方式也帶來不同的生活影響

  • 縮胃(胃袖狀切除):術後最容易有「吃不舒服」的情況,也容易便秘。可以食用少量橄欖油(如拌入沙拉)改善。
  • 胃繞道、縮胃繞腸:部分人會出現「傾倒症候群」,吃到過甜或濃稠食物會腸胃不適、腸蠕動加快,甚至血糖快速下降。若吃高油食物,容易拉肚子或排氣異常。
  • 縮胃曠腸:沒有傾倒症候群,但初期吃的品質仍受限。

因此,病人必須重新學習飲食方式,從咀嚼、進食速度到食材選擇,都需要營養師長期指導。

長期追蹤:營養缺乏與併發症風險

手術除了減重,還可能帶來一系列副作用。

  • 營養不良:因為腸道繞過鐵、鈣等吸收部位,病人容易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維他命 D、B 群也需額外補充。
  • 肌少症:若蛋白質攝取不足,病人可能「瘦的是肌肉,而不是脂肪」。醫師強調要補充足夠蛋白質,必要時使用蛋白粉,搭配運動避免肌肉流失。
  • 併發症:包括術後出血、滲漏、腸扭轉、肺栓塞等,雖然比例不高,但仍有萬分之六的死亡率。

王偉建議,病人第一年須每三個月回診抽血檢查,第二年改為半年,之後則需每年一次,以確保營養與健康狀態。

減重手術健保給付與建議自費族群

目前台灣健保自 2020 年 5 月起,給付減重手術的標準如下:

  • BMI ≧ 37.5,或 BMI ≧ 32.5 且合併高危險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
  • 年齡 20–65 歲
  • 必須先接受半年以上的飲食運動治療,並經證實無效。
  • 無內分泌異常、藥物濫用、精神疾病或重大器官功能異常

若符合標準,病人只需支付腹腔鏡耗材費、部分健保自付額與病房差額,約數萬至十餘萬元。

另外,國民健康署在成人肥胖指引中,還列出「未達健保給付但仍可考慮手術」的族群:

適合減重手術對象 臨床建議內容 BMI 27.5–32.5 合併糖尿病或高血壓,且藥物治療控制不佳者。 青少年(14–18 歲) 若因極度肥胖或肥胖併發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且經小兒科醫師評估必要,亦可建議手術。 65 歲以上高齡者 若身體狀況良好,手術仍可改善生活品質與降低心血管風險。

這些族群目前健保不給付,若選擇手術則需自費約 20–30 萬元。醫師提醒,自費並非鼓勵「為了變瘦而開刀」,而是針對合併疾病、傳統治療無效者,提供一個延長壽命、改善生活品質的選項。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醫師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耿豪醫師
資料來源: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國民健康署成人肥胖指引

延伸閱讀:

動刀減重!「胃繞道手術、縮胃手術」的差異為何?

減重手術歪風!從「救命手術」變「美容手術」醫揭低BMI動刀風險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泡麵會禿頭?營養師破解迷思 揭4大地雷:傷腎傷血管

CTWANT
02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3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