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影后嘆同學愈聚愈少 專家籲離開同溫層 這樣做保活力!
有「國民阿嬤」之稱的金馬影后陳淑芳在七月迎來86歲生日。身形依然挺立、精神奕奕的她,在臉書PO文分享同學會合影,也不免感傷同學人數只剩2桌。她勉勵同學們能相聚是賺到,「即使到最後只剩下兩個人也要相聚」。專家表示,這是銀髮族普遍產生的感慨,能在不可逆的情境中,試著把社交圈朋友往外拓,將是常保活力的祕訣之一。
影后陳淑芳 滿滿正能量
陳淑芳雖已是高齡長者,但演藝工作和公益行程讓她的日子還是少不了一個「忙」字。也正由於維持工作的生活節奏,她一點都不顯老態。溫柔不說教,言行中自然而然流露長者智慧的風格,讓她很能夠融入不同年齡層的演員同行之間的互動。
本名陳笑,出生在九份,先後在蘭陽女中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就讀,進入演藝圈已超過一甲子的陳淑芳,在86歲生日這天也不忘PO文回應粉絲與好友們祝壽,同時分享當年父母提醒她的一段話:「要懂得助人,不要手心向上,要手心向下。」這正是她持續公益助人行動的起源。她勉勵自己能成為一個更有力量去幫助別人的人,把更多溫暖與正能量帶給身邊的人。
正向能量帶來減齡效應
心理師黃閎新指出,銀髮族們的同學會常見有人因健康因素而不便出席,有人早已搬離故鄉,更可能是不在人世。面對這份「愈聚愈少」的感受,悲觀的長者感到孤單和無力,樂觀的長者卻會想著如何走出這種氛圍。金馬影后陳淑芳在臉書提到:「就算有一天只剩下兩個人,也要相聚。」心態相當正向、溫暖,而不是淒涼。
跳脫同溫層凋零帶來的孤單感
黃閎新表示,對許多銀髮族而言,退休後的生活重心從工作與家庭退場,時間終於回到自己手中。然而,當他們邀約朋友時,卻發現能回應的熟人愈來愈少。過去即使彼此沒聯絡,仍知道對方「在那裡、在忙」,但現在,當人際連結一個個鬆動,孤單、無力、甚至些微的迷惘便悄悄浮現。這是當「同溫層凋零」時,一般長者對關係失落的自然反應。如何逆轉這種孤寂無力感呢?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建立穩定生活節奏
值得注意的是,黃閎新說,孤單不是等著別人填滿,而是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給自己一個穩定、有節奏的生活。無論年齡多大,「生活上的滿足感受」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撐。固定的作息、規律飲食、維持體力與睡眠品質,這些看似基本的事,正是讓人有力氣面對外在變化的基石。當內在穩定了,才不會在某一場聚會取消、某位老友離世時,淹沒在失落的情緒中,動彈不得。
2.培養能快樂起來的興趣
除了穩定生活節奏,黃閎新認為,銀髮族也需要重新找回「能讓自己快樂」的事物。過去可能總把自己放在最後,先顧家庭、顧工作、顧孩子,現在終於可以問問自己:「我喜歡什麼?我想試試什麼?」無論是讀書、寫字、園藝、攝影,甚至獨自旅行,只要不超出身體負荷,都是值得一試的探索。擁有獨處時也感快樂的興趣,是晚年心理韌性的重要來源。
3.勇敢打開新的人際圈 跨出同溫層
如果發現自己仍渴望人際交流,黃閎新建議,那就勇敢地打開新的人際圈。參加社區課程、當志工、加入學習團體,不必拘泥於舊同學或熟朋友。新的連結不代表遺忘過去,而是讓愛與關心持續流動。友情不是只能來自長年相識,也可以來自反覆見面、願意傾聽的那個「新朋友」。
向影后陳淑芳學習:珍惜當下 繼續連結他人
黃閎新說,同學人數可能會變少,但情感不需要減退。同學會或許只剩下兩個人,但只要願意繼續出席、繼續互動、繼續連結,那些關係的溫度就不會真正消失。誠如影后陳淑芳在生日當天自我期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更有力量幫助別人的人,把更多溫暖與正能量帶給身邊的人。顯示她不受限於年齡,對於還能做、還想做的事,就繼續去做。在人生的下半場,請記得,你不是自己一個人,你除了期待被好好陪伴,你依然有能力伸出手,主動給別人關懷。
◎ 圖片來源/翻攝自陳淑芳臉書
◎ 諮詢專家/黃閎新心理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