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35歲孕婦小腿水腫不以為意 產後爆「肺栓塞」險死!

中天電視台

更新於 2小時前 • 發布於 13小時前

35歲孕婦王小姐第二胎懷孕,孕期中有妊娠糖尿病,懷孕後期出現雙下肢水腫狀況,認為只是孕期正常現象不以為意。因胎位不正於38周行剖腹生產,手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入產後護理機構。不料隔日早上自行下床後突然昏厥,幸好護理人員巡視發現及時送醫治療。醫療團隊透過電腦斷層確診為肺栓塞,立即給予抗凝血藥物,並安排入住加護病房治療,後續順利出院於門診繼續追蹤。

別輕忽懷孕時的水腫症狀,如果屬於高風險族群,要當心血管栓塞。(示意圖/Pixabay)

根據衛福部2024年《生產事故救濟報告》,2023年孕產婦死亡原因中,「血管栓塞/肺栓塞」高居第二位,佔比高達23.1%,其發生突然且死亡率極高,對母嬰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奇美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彭依婷提醒,懷孕及產後婦女因生理變化、活動減少等因素,成為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靜脈血栓常以下肢腫脹、疼痛、發紅為表徵,若血栓脫落進入肺臟,將造成致命的「肺栓塞」,症狀包括胸悶、喘、咳血甚至突然昏厥,死亡率極高。

靜脈血栓是靜脈裡形成了不正常的血塊,阻塞了血液的正常流動。彭依婷解釋,這與「菲爾紹三要素」提到的三大因素息息相關:血流緩慢、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液容易凝固。

懷孕期間,女性身體荷爾蒙的變化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加上日漸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血管,造成血液循環變慢。此外,生產過程中的出血、剖腹產造成的血管創傷,以及產後的活動量減少,都進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若再加上肥胖、年齡超過35歲、人工生殖、多胞胎、吸菸或長時間臥床等,更是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

血液循環電刺激貼片、間歇性氣動加壓設備(IPC)或間歇靜脈加壓系統(SCDs),可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回流,降低血栓形成風險。(圖/奇美醫院)

彭依婷強調,早期發現靜脈血栓的症狀,是避免嚴重併發症的關鍵。常見的徵兆包括:單側肢體(特別是小腿)出現腫脹、疼痛、皮膚發紅或有發熱感。若這些血塊不幸脫落,隨血液跑到肺部,便可能引發致命的肺栓塞,這時會出現嚴重胸悶、呼吸急促、咳嗽甚至咳血,或不明原因的意識喪失。一旦出現上述任何警訊,務必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為了有效預防靜脈血栓,臺灣婦產科醫學會提出了「安產御守」的預防策

略,這些方法簡單易行,卻能大大降低風險:

最高風險者(有血栓病史或靜脈栓塞病史者):建議穿著醫療級彈性襪,並在醫師嚴密監測及指導下,使用預防性抗凝劑。

高風險者(肥胖、35歲以上、人工生殖、多胞胎、抽菸、長期臥床者):應戒菸、穿著彈性襪,並盡量避免長時間靜止不動。

所有產婦:盡早下床活動。自然產後建議在6至8小時內下床,剖腹產後則建議在24小時內盡早下床,並盡早進食。彭依婷再次呼籲孕產婦與家屬,別輕忽下肢腫脹或呼吸異常,一旦懷疑就應立即就醫,為母嬰健康多加一道守護。

立刻加入中天新聞LINE官方帳號,一手掌握當權者不想讓您知道的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大家都做錯!藥瓶開封後多放乾燥劑會「雙倍乾燥」?食藥署:更易受潮

三立新聞網
02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不是臭豆腐、鹹酥雞!醫揭最危險小吃是它…10大美食藏「高醣、高油脂」陷阱:吃一次傷害身體逾1年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中年婦女眩暈反覆2年 竟是「1生活習慣」惹禍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