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唱衰聲不斷 外資為何仍砸19兆湧入美國市場?
雖然外界常說美國經濟前景不妙、聯準會可能大幅降息,但事實上,海外資金卻一波波湧進美國市場。光是上半年,外國投資人就把超過6430億美元(約19.68兆新台幣)砸進美國股票、國債和公司債,幾乎追平歷史紀錄。這種強勁的資金流入顯示,無論「去美元化」或「美國例外主義終結」的說法如何甚囂塵上,投資人似乎仍把美國視為最能帶來回報的地方。
路透社報導指出,美國經濟前景是否疲弱到值得連番降息?抑或是美國市場因為前景太吸引人,才持續吸引海外資金大舉湧入?這兩種說法不可能同時正確,但卻分別反映在利率市場的定價和最新的資本流動數據上,看來哪裡有點不對勁。
今年以來,許多分析認為,外國投資人因為擔心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非傳統、帶有民粹色彩的政策,會減少對美國市場的曝險,把資金轉往其他地方。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今年美國資金淨流入有望追平歷史
根據美國財政部上周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TIC)數據,6月外國投資人淨買入1920億美元的美國證券。這是在5月創下的3260億美元淨買入之後的延續,而其中私部門的資金流入規模更創下歷史新高。如果扣掉美國投資人購買外國資產的部分,6月流入美國長期證券的淨資金仍高達1510億美元,讓第2季總淨流入達到4100億美元,追平歷史紀錄。
今年上半年,美國的資金淨流入規模高達6430億美元,有望追上2022年創下的1.3兆美元紀錄。在截至6月的12個月內,淨有1.27兆美元湧入美國股票、國債、機構債和公司債。所謂「美國例外主義的終結」?看起來一點也不像。
從總體來看,海外對美國資產的需求依然強勁。原因可能很單純:資金繼續湧入美國,因為投資人相信這裡能帶來最強的成長和最高的回報。
美元在全球資金大量湧入下仍走弱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布魯克斯(Robin Brooks)認為,資金流向的情況非常強勁,這些數據不能支持『去美元化』或『美國例外主義終結』的說法。不過,「去美元化」的論調有部分依據。美元今年迄今已下跌10%,創下半世紀以來最差的年初表現,但大部分跌勢集中在1至4月,過去4個月,美元指數基本持平。
美元在全球資金的大量湧入下仍然走弱,確實讓人費解。有跡象顯示,這部分反映外國投資人透過貨幣選擇權和衍生品,對美國曝險進行更多對沖。短期內,對聯準會(Fed)寬鬆立場的押注也可能推動了走勢。
美國經濟看起來仍相當穩健
然而更讓人費解的,可能是聯準會政策預期、經濟前景與資金流動之間的落差。許多交易員預期,聯準會到明年底將降息約125個基點,這是G10央行中最寬鬆的預期。歷史上,這樣幅度的寬鬆通常只會出現在經濟出現明顯衰退時。
就業市場、部分實體經濟和美國公共財政都釋出程度不一的警訊,更別提關稅的不確定性。不過,整體而言,美國經濟看起來仍相當穩健。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日甚至上調2025年和2026年的GDP成長預測,分別至1.7%和2.4%。
美國經濟這樣的表現真的須要在16個月內進行6次降息嗎?或者說,正因市場預期如此寬鬆,才讓經濟前景顯得相對樂觀?答案仍未明朗。不過目前,全球投資人依然大舉買進美國證券,這顯示他們對美國經濟並不悲觀,至少對美國科技公司不是。
值得注意的是,TIC數據顯示,5月和6月的大量資金流入主要是所謂「風險性較高的股票」,而不是「更安全的國債」。這意味著外國投資人或許對美國企業比對美國政府更有信心。「美國例外主義的終結」或許在不遠處,但至少現在看來,還有1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