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增大術失敗真相:變粗增重不增長 ! 難舉還無法勃起 醫揭女性不在意尺寸
近期台北發生陰莖增大術致死案例,引發社會關注。陰莖增大手術詢問度高,但風險不容忽視。林口長庚高齡泌尿科主任侯鎮邦醫師強調,尺寸並非女性最在意的因素,反而是安全感與親密度。而長期從事男性私密整形的王祚軒醫師則分析,事件關鍵可能出在麻醉與術後照護,提醒民眾若真有需求,務必慎選專業醫師與合格診所。
陰莖增大不像隆乳 女性觀點:尺寸不是關鍵
侯鎮邦指出,陰莖增大術與女性隆乳不一樣。「隆乳是女性自信提升、變美開心,男性伴侶也開心。但陰莖增大並不一定會讓女性開心,因為兩性關係中,女性更在意的是幸福、安全感、親密與信任。尺寸不是完全不重要,但排序在後面。」
醫師案例警示:感染壞死、永遠無法勃起
侯鎮邦分享臨床中看過的慘痛案例:
- 50多歲男性「入珠」:因植入物來源不明,結果感染、壞死、出血,清創過程破壞海綿體,最終一輩子無法勃起,外觀也嚴重畸形。
- 自體脂肪移植:僅讓陰莖變粗,卻沒有變長,甚至勃起後顯得更短更胖。想移除非常困難,每多一次手術就增加感染、出血、神經破壞、尿道損傷等風險。
- 角度受影響:部分人填充過多導致重量增加,本來勃起角度90度,術後只能20~30度。
他強調:「陰莖增大術無論自體脂肪還是植入物,本質上都屬於對組織結構的破壞,外觀、神經功能一定會受到影響。」
醫美角度:問題在麻醉與術後照護
尼斯診所院長王祚軒醫師則指出,陰莖手術本身並非致命性手術,致死多半與麻醉或術後照護不當有關:
「陰莖不是會直接致命的器官,如果三小時後突然心跳呼吸停止,通常不是手術部位的問題,而是麻醉相關。」他提醒,診所必須有專業麻醉科醫師團隊,並強調手術後的傷口照護更是關鍵,若疏忽容易造成感染或排斥。
手術方式三種:增大、增粗、增長
王祚軒解釋,陰莖手術不是單一概念,而是分成三種:
- 增大:針對龜頭,讓龜頭變大。
- 增粗:針對龜頭以下陰莖本體,讓外觀更粗。
- 增長:透過切除懸韌帶,讓勃起後視覺上變長。
他提醒,並不是「三種一起做就最好」。「有的病人已經夠長了,就不適合再做增長。手術應該依照個別需求量身定做,而不是一次全包。」
增大術的用意:有人「做來看」
王祚軒提到,患者動機並不一致,有些人追求外觀而非功能。「我們遇過七十幾歲的患者來做,他坦言是做來看,覺得看得開心就好。也有部分病人明知有勃起功能障礙,仍選擇增大術,只為提升自信心。」
泌尿科觀點:僅少數狀況有必要
侯鎮邦指出,陰莖增大術若不是因為先天性畸形、外傷後重建,或心理困擾極大到影響生活,醫學中心原則上不會建議執行。
「它多半只是醫美,對泌尿系統沒有實際治療意義。」
現行主流:異體真皮片、自體脂肪
王祚軒指出,增大術主要方式包含自體脂肪移植與異體真皮片植入。
- 自體脂肪移植:手感軟、排斥反應低,但不自然,形狀難維持。
- 異體真皮片:屬「半永久」材質,能逐漸與身體組織融合,外觀與手感較自然,也可藉由位置調整,讓未勃起時視覺長度增加,須注意材料來源和安全性。
民眾選擇要點:多比較、問清楚
若民眾仍堅持接受手術,侯鎮邦提醒:
- 必須確認醫師是否具備 泌尿外科或整形外科專科執照,且是衛福部認可專科醫師。
- 最好選擇有在學會發表研究、具專業認證的醫師,而非來路不明的坊間診所。
王祚軒提醒,有需求的男性不要因害羞而草率決定:「很多人只問一家診所就做了,沒有比較第二或第三個醫師,這很可惜。其實全台灣做這項手術的醫師不多,應該多比較案例與資歷,並確認診所有完整配套措施。」
陰莖增大術看似能帶來「信心提升」,但風險與後遺症也往往被忽略。侯鎮邦強調:「能不做就不要做。其實靠減重、修毛,就能達到安全又有效的視覺效果。」
替代方法:減重、修毛更安全
對於許多想追求「視覺效果」的男性,侯鎮邦建議更安全的方法:
- 減重:肥胖會讓陰莖被皮下脂肪掩蓋,減肥後自然顯得更大。
- 修剪體毛:簡單、無創傷,就能營造視覺放大效果。
兩位專家一致呼籲:民眾在決定動刀前,應清楚理解手術目的與可能後果,避免因一時衝動換來遺憾。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