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基因解密蚊子擴散路徑,都市 2 要素助埃及斑蚊漫遊
全球氣候變遷推升蚊媒疾病威脅,登革熱、屈公病等傳染病恐向北擴散。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揭露,都市高密度建築與狹窄街道的特性,有利病媒蚊之一的埃及斑蚊擴散,且相較地理距離與道路寬度,更與行政區劃分密切相關,意味現行以行政區為單位的防治模式,可能無形中影響蚊子的基因分佈。
台灣超過 98%本土登革熱疫情發生在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等南部地區,而埃及斑蚊為登革熱主要病媒蚊。國衛院副院長陳維堅表示,病媒蚊受氣候變遷、交通發達影響,出沒區域有所改變,例如去年即監測到埃及斑紋跨越北回歸線,侵入雲林北港。
埃及斑蚊擴散,行政區影響大於地理距離
2020 年起國衛院與台大團隊透過國家蚊媒中心建制的病媒蚊監控系統,採集台灣南部地區埃及斑蚊卵並孵化為成蚊,進行基因體定序分析近親間的地理距離。該研究指出,埃及斑蚊受台灣氣候、風向、土地使用等影響,一生所能飛行的距離平均約為 154 公尺,顯示現行以病例周圍戶外半徑 200 公尺的防治策略合理。
然而進一步比對發現,蚊群基因分化及存活率更受都市地景與人為行政管理影響。除都市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道路、騎樓提供蚊子遮蔭與孳生地點,有利其擴散,更特別的是同一行政區內即使距離遙遠,蚊群基因差異不大;不同行政區則可能僅隔數十公尺,基因分化卻十分顯著。
疫情發生再投藥,平時以清潔孳生源為主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宏說明,噴灑藥劑通常依行政區劃分,即使噴灑時程與藥劑種類差異細微,卻足以產生蚊子基因體變化;此可作為未來防疫跨區協調與資源整合的實證基礎。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也建議,疫情出現時再投藥即可,平時應以清除滋生源為主,避免增加抗藥性,疫情來時無藥可用。
另,研究團隊也建立蚊子基因圖譜,可追蹤蚊群來源,例如 2022 年、2024 年雲林縣北港區的登革熱疫情中,埃及斑蚊分別與台南、高雄基因群相近,顯示蚊群可能隨人群活動遷徙。黃旌集表示,未來若將該此應用於疫情初期,有助於判斷病媒蚊入侵源頭,並快速挑選對應藥劑,加快防疫決策。
該研究成果於今年 2 月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國衛院副院長陳維堅表示,研究證實埃及斑蚊在都市具有中等距離的擴散能力,公共衛生不能只看個人健康,還要考量生態環境;一旦出現確診個案,鄰居若能在第一時間配合防疫,就能有效阻止蚊群擴散。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