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藍碳立法邁大步 關鍵人物興大教授林幸助
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
我國海洋碳匯邁入制度化重要里程碑,由海洋委員會與農業部聯名提出的「海草復育」與「紅樹林植林」兩項藍碳方法學,已於7月24日獲環境部審議通過,為臺灣推動藍碳復育、建構藍碳的自然碳匯體系、邁向2050淨零排放注入新紀元。其中,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負責方法學的設計、科學理論建構與撰寫,被視為這次藍碳立法推動的重要關鍵人物。
興大今(28)日指出,林幸助認為,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壓力,「負碳」比「減碳」更重要。所謂「負碳」指的是吸存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最後一哩路;而自然碳匯是目前最可行性的技術策略之一,成本低、效益高。
林幸助說,藍碳雖然是臺灣淨零路徑12項關鍵戰略之一,但國內先前只有綠碳與黃碳方法學、獨缺藍碳。他表示,紅樹林與海草床不僅是海岸生物多樣性與漁業資源的庇護所,更是全球效率最高的自然碳匯系統。
為推動藍碳成為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目標,林幸助團隊歷時10年,建構出紅樹林與海草床的碳收支模型與碳排放係數,成為此兩支方法學的科學基礎。他指出,紅樹林生長快速、固碳效率高,3年即可成林。藍碳每年每公頃可吸存的二氧化碳速率為森林綠碳的1.5至2.5倍,又可避免森林野火的風險,也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因此,復育紅樹林及海草是聯合國所認可保育生物多樣性與碳匯的雙贏策略自然解方。
這次通過的藍碳方法學,是參考聯合國IPCC架構,結合臺灣本土生態特性量身設計,內容涵蓋碳匯選址原則、適用條件、監測標準、碳效益評估與驗證等完整流程,具科學性、操作性與可衡量性。
海委會及農業部表示,方法學可應用於活化閒置養殖池、鹽田及埤塘,以及海岸型濕地等具藍碳潛力區域;未來可作為國內藍碳自願減量專案審查與實施的核心依據。
而COP28大會於2023年12月15日批准「紅樹林突破 (Mangrove Breakthrough)」計畫,宣示在2030年前投資40億美元保護復育全球1500 萬公頃紅樹林。這次方法學的通過,也讓臺灣在國際藍碳發展上不缺席。
林幸助引用2022年《科學人》雜誌評論指出,「藍碳不能等」,全球已有Apple、 Netflix、Microsoft等大企業為達淨零排放目標,投入紅樹林與海草床復育、作為溫室氣體自願減量策略;國際上不但藍碳需求高,其中99%更是紅樹林專案。臺灣四面環海,更應善用優越的四周環海自然條件,擘劃屬於據臺灣特色的自然碳匯路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