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影像外流掀「求上車」亂象 創意私房後 小禎籲勿成爲加害者
在網路社群盛行的時代,私密影像外流與數位影像性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 年兒少性影像通報案件已突破 3100 件,是 2018 年的 5.7 倍。為了凝聚社會力量、推動正向改變,展翅協會與電通、LINE、Meta等16家跨產業單位,共同發起「不上車!」倡議行動,呼籲大家「拒絕觀看、不下載、不轉傳」,不要因好奇無意間成為加害者。
小禎:好奇心一秒,受害者卻是一輩子
擔任倡議大使的藝人小禎分享,在女兒未滿 18 歲時,她就提醒「身體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意觸碰或拍攝,必須經過同意」。她感嘆,許多女性因戀愛關係被要求拍攝影像,卻因此留下深遠的心理陰影,「有的女生甚至聽到手機響聲就會害怕,因為那是創傷的提醒。」
小禎呼籲,全民至少做到三件事:不上車、不下載、不轉傳。她理解大眾有好奇心,但強調要多想一步:「好奇心可能只是一秒,卻可能造成受害者一輩子的創傷。如果影片主角是你的家人或朋友,你還會想看嗎?」她直言,上不上車是一種人格選擇,「至少我沒有同流合汙,這就是守護別人最基本的行動。」
「不上車」:拒絕觀看、下載、轉傳
「不上車」一詞源自網路論壇的「求上車」用語,常見於要求索取外流影像的留言。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陳逸玲強調,即便只是留言「+1上車」、單純觀看、下載或轉傳,都會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
她指出,這次倡議特別之處在於有更多企業加入,包括 LINE、Meta、台灣微軟、中華電信、遠傳電信等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單位,「希望透過跨界合作,讓不上車成為全民共識。」
陳逸玲補充,科技公司在防治上已採取具體措施,例如微軟提供影像比對移除技術,Meta 設立檢舉機制並積極回應,LINE 也有群組分享提醒功能,避免違規內容擴散。
政府:網路匿名性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加害者
衛福部保護司副司長郭彩榕指出,今年適逢《兒少性剝削防治法》立法 30 週年,雖然實體案件並未增加,但數位影像案件卻成長數倍,成年人同樣受害。
她表示,政府已持續精進法規,並設立單一窗口協助影像移除與下架,為被害人提供更多保護;然而,仍需要更多民間單位投入。「在實體世界裡,大多數人不會選擇犯罪,但在匿名的網路環境裡,卻可能因一個點擊或轉傳,不小心成為加害者。」她呼籲,每個人都不要是局外人,一起打造更安全的數位環境。
電通:推動「不上車」成社會共識
電通集團大北亞區暨台灣執行長唐心慧指出,身處行銷傳播產業,更清楚影像擴散的影響力,「只要我們做到不觀看、不下載、不轉傳,並提醒他人也不要上車,就是最有力的行動。」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