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我想好好吃飯!」長照3.0上路,機構助長輩移除鼻胃管卻苦於資源不足

Heho健康

更新於 09月05日07:23 • 發布於 09月05日09:23 • 楊依嘉
「我想好好吃飯!」長照3.0上路,機構助長輩移除鼻胃管卻苦於資源不足

「我媽媽已經三年沒在餐桌上和我們一起吃飯了。」這是許多家屬共同的心聲。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有 39.2 萬人放置鼻胃管,其中腦中風後遺症與失智症患者就佔了六成(24.4 萬人)。其次為呼吸衰竭、肺炎、敗血症。專家指出,鼻胃管雖能保命,卻可能導致嗆咳、反覆肺炎,甚至加速吞嚥與咀嚼肌力退化,讓長輩愈來愈難恢復進食。這樣的現況與長照 3.0 所強調的「積極復能、安心尊嚴地安老」還有一段路要努力。

鼓勵措施推三年,成效卻不如預期

健保署自 2022 年起新增鼓勵措施,對於留置鼻胃管超過三個月的病人,若醫療團隊透過訓練讓其恢復進食,每次可獲 3000 點獎勵。

但三年來的數據卻顯示落差:

  • 111 年:98 人
  • 112 年:232 人
  • 113 年:248 人

與原先預估 每年 1.3 萬人受惠相比,落差之大實際成效有限。

立法院厚生會無管人生委員會主任委員、郭昭宏教授直言:「三個月的規定一過,大部分病人已經轉到長照或居家,醫院無法再做,機構端卻還沒銜接上,讓原本良善的政策成效有限。」

一站式團隊:努力找到「能吃的方法」

健順養護中心語言治療師王雪珮分享,他們導入內視鏡檢查加一站式團隊評估,讓醫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照顧者與照服員一同參與,不是單純告訴家屬「能不能吃」,而是努力找到「能吃的方法。」

三年累積下來,21 位有鼻胃管的住民中,有 9 位成功移除,成功率達 43%;即便未移除,住院次數也明顯下降。另有 8 位長輩進入「舒適進食」模式,哪怕不能完全恢復飲食,至少能在人生最後階段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

她也點出現實挑戰:質地調整飲食與人力成本高昂,每餐可能要額外增加 120 元,若沒有政策支持,機構難以全面推動。

吞嚥功能:拔管的核心關鍵

專家提醒,吞嚥功能的恢復是脫離鼻胃管的核心關鍵。語言治療師通常會透過內視鏡吞嚥檢查,清楚觀察食物流向,判斷是否有嗆入風險,再設計不同質地的飲食訓練──從泥狀、半固體、到「粥凍」等質地調整餐,循序漸進幫助長輩恢復吞嚥能力。

王雪珮說我們在現場不是只檢查能不能吃,而是努力找到可以吃的方法。這意味著拔管的過程並不只是醫療技術,更是一場跨專業的協作。除了醫師與治療師,照服員與家屬也要一起參與,學習正確的餵食方式,因為「怎麼餵」比「吃什麼」更重要。

在訓練之前,口腔清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若口腔沒有保持清潔,細菌隨著吞嚥進入氣管,反而容易引發肺炎。現場團隊會先做好口腔處理,再進行誘發吞嚥與食物訓練,降低併發風險。

她也坦言,最大的挑戰常常來自家屬的擔心。「有時候病人能吃,但家屬覺得風險太大,不敢讓他嘗試。」因此拔管並非單純醫療決策,而是需要共識與陪伴的過程。

案例故事:92 歲長輩拔管後能走回家

「我們的理念是,每一位入住的長輩,都要回家。」重建樂活護理之家負責人譚雪莉回憶,收治的第一位個案是一位 92 歲的長輩,入院時插著鼻胃管、嗜睡幾乎沒有反應。但經過 5 個月家具改造運動和口腔清潔訓練,這位長輩逐步清醒,開始想吃,四個月時成功拔管,五個月竟能站起來走回家。

護理之家累積 600 多個案例,超過 100 位成功移除鼻胃管,且幾乎沒有吸入性肺炎。譚雪莉強調,拔管不是單靠口腔復健,而是整體肌力重建。從核心、骨盆底肌到上肢力量,甚至連家屬都要學會返家後的照護。

基層呼聲:我們想做,但缺人缺資源

彰秀護理之家羅寶珍督導則道出中南部基層的困境:「我們不是不想幫長輩拔管,而是缺乏語言治療師、牙醫師等專業支援。如果政府能像給居家護理師點數一樣,把語言治療師納入,更多機構才做得到。」

她呼籲,拔管相關的專業人員與設備應納入政策支持,否則許多中小型護理之家再努力也難以推動。

吃飯,是生活的尊嚴

「從現場的經驗可以看見,拔掉鼻胃管並非不可能,但需要龐大人力、飲食調整與專業團隊支持。但在護理之家現場,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在證明:長輩不必只能仰賴管子過日子,他們有機會重拾尊嚴與快樂。」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台灣使用鼻胃管高出日本5倍! 復健助拔管移除率高23%

全台20萬6千人插鼻胃管 醫師教你練習吞嚥20%人可拔管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泡麵會禿頭?營養師破解迷思 揭4大地雷:傷腎傷血管

CTWANT
02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3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