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好好吃飯!」長照3.0上路,機構助長輩移除鼻胃管卻苦於資源不足
「我媽媽已經三年沒在餐桌上和我們一起吃飯了。」這是許多家屬共同的心聲。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有 39.2 萬人放置鼻胃管,其中腦中風後遺症與失智症患者就佔了六成(24.4 萬人)。其次為呼吸衰竭、肺炎、敗血症。專家指出,鼻胃管雖能保命,卻可能導致嗆咳、反覆肺炎,甚至加速吞嚥與咀嚼肌力退化,讓長輩愈來愈難恢復進食。這樣的現況與長照 3.0 所強調的「積極復能、安心尊嚴地安老」還有一段路要努力。
鼓勵措施推三年,成效卻不如預期
健保署自 2022 年起新增鼓勵措施,對於留置鼻胃管超過三個月的病人,若醫療團隊透過訓練讓其恢復進食,每次可獲 3000 點獎勵。
但三年來的數據卻顯示落差:
- 111 年:98 人
- 112 年:232 人
- 113 年:248 人
與原先預估 每年 1.3 萬人受惠相比,落差之大實際成效有限。
立法院厚生會無管人生委員會主任委員、郭昭宏教授直言:「三個月的規定一過,大部分病人已經轉到長照或居家,醫院無法再做,機構端卻還沒銜接上,讓原本良善的政策成效有限。」
一站式團隊:努力找到「能吃的方法」
健順養護中心語言治療師王雪珮分享,他們導入內視鏡檢查加一站式團隊評估,讓醫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照顧者與照服員一同參與,不是單純告訴家屬「能不能吃」,而是努力找到「能吃的方法。」
三年累積下來,21 位有鼻胃管的住民中,有 9 位成功移除,成功率達 43%;即便未移除,住院次數也明顯下降。另有 8 位長輩進入「舒適進食」模式,哪怕不能完全恢復飲食,至少能在人生最後階段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
她也點出現實挑戰:質地調整飲食與人力成本高昂,每餐可能要額外增加 120 元,若沒有政策支持,機構難以全面推動。
吞嚥功能:拔管的核心關鍵
專家提醒,吞嚥功能的恢復是脫離鼻胃管的核心關鍵。語言治療師通常會透過內視鏡吞嚥檢查,清楚觀察食物流向,判斷是否有嗆入風險,再設計不同質地的飲食訓練──從泥狀、半固體、到「粥凍」等質地調整餐,循序漸進幫助長輩恢復吞嚥能力。
王雪珮說我們在現場不是只檢查能不能吃,而是努力找到可以吃的方法。這意味著拔管的過程並不只是醫療技術,更是一場跨專業的協作。除了醫師與治療師,照服員與家屬也要一起參與,學習正確的餵食方式,因為「怎麼餵」比「吃什麼」更重要。
在訓練之前,口腔清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若口腔沒有保持清潔,細菌隨著吞嚥進入氣管,反而容易引發肺炎。現場團隊會先做好口腔處理,再進行誘發吞嚥與食物訓練,降低併發風險。
她也坦言,最大的挑戰常常來自家屬的擔心。「有時候病人能吃,但家屬覺得風險太大,不敢讓他嘗試。」因此拔管並非單純醫療決策,而是需要共識與陪伴的過程。
案例故事:92 歲長輩拔管後能走回家
「我們的理念是,每一位入住的長輩,都要回家。」重建樂活護理之家負責人譚雪莉回憶,收治的第一位個案是一位 92 歲的長輩,入院時插著鼻胃管、嗜睡幾乎沒有反應。但經過 5 個月家具改造運動和口腔清潔訓練,這位長輩逐步清醒,開始想吃,四個月時成功拔管,五個月竟能站起來走回家。
護理之家累積 600 多個案例,超過 100 位成功移除鼻胃管,且幾乎沒有吸入性肺炎。譚雪莉強調,拔管不是單靠口腔復健,而是整體肌力重建。從核心、骨盆底肌到上肢力量,甚至連家屬都要學會返家後的照護。
基層呼聲:我們想做,但缺人缺資源
彰秀護理之家羅寶珍督導則道出中南部基層的困境:「我們不是不想幫長輩拔管,而是缺乏語言治療師、牙醫師等專業支援。如果政府能像給居家護理師點數一樣,把語言治療師納入,更多機構才做得到。」
她呼籲,拔管相關的專業人員與設備應納入政策支持,否則許多中小型護理之家再努力也難以推動。
吃飯,是生活的尊嚴
「從現場的經驗可以看見,拔掉鼻胃管並非不可能,但需要龐大人力、飲食調整與專業團隊支持。但在護理之家現場,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在證明:長輩不必只能仰賴管子過日子,他們有機會重拾尊嚴與快樂。」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