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稅再掀爭議!無糖飲免稅 機車卻仍被視為「奢侈品」
貨物稅制度在台灣已實施近80年,原本針對奢侈品課徵的稅款,如今卻讓許多已成為民生必需品的商品承擔雙重稅負。近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免除包裝無糖飲料及多項電器的貨物稅,但民眾關心的汽機車仍被列為奢侈品課稅。許多民眾對貨物稅認知薄弱,不清楚許多日常消費品都被課徵此稅,專家學者與政治人物均呼籲全面檢討這項不合時宜的稅制,以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和稅收公平原則。
貨物稅制度可追溯至民國35年,當時政府針對非必要奢侈品課徵百分之10稅款。在那個年代,包裝飲料價格昂貴,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手搖飲料相對便宜。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商品的價格與定位已有極大改變,許多受訪民眾表示不知道包裝飲料需繳納貨物稅,更認為應該取消這項稅收,因為這些商品現在已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品。
立法院於8月5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包裝無糖飲料可免課15%貨物稅,電視、錄影機、電唱機、錄音機等電器也免除貨物稅。然而,汽車和機車依舊被列為奢侈品課稅。前立委高嘉瑜表示,政府課徵稅收必須名實相符且正當,質疑機車在現代社會是否仍屬奢侈品,為何還要課徵17%貨物稅。她指出財政部曾以機車是移動污染源為由課稅,但現在又課徵空污稅,形同一頭牛剝兩層皮,而且現在的七期環保機車已不算移動污染源,這種名實不符的課稅無法讓民眾信服。
隨著國民所得提高,許多過去被視為奢侈品的商品如今已成為民生必需品。目前貨物稅收入中,汽機車和能源占了主要來源,其中兩輪和四輪車輛就占了9成。然而,貨物稅在整體稅收中僅占約5%,約1800億元。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副教授黃士洲建議,若要改革貨物稅制度,最理想的方式是全部取消,因為它已失去存在理由。如果擔心一次少掉1800億稅收影響太大,可先保留油氣類和汽機車類稅收,取消其他項目,再逐年調降稅率。
黃士洲進一步指出,民眾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只繳納一種稅款,從購車時的貨物稅、關稅,到使用期間的牌照稅、燃料稅、徵碳費等,稅上加稅的情況普遍存在。此外,輪胎、平板玻璃、水泥等基礎原料被課徵貨物稅也缺乏合理依據。
各界專家均認為稅務改革刻不容緩,不應因擔心行政麻煩或稅收短少而遲遲不行動。古早時期制定的貨物稅制度已缺乏公平性且標準不一,改革不應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從根本上討論稅制的合理性,確保稅收制度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和公平原則。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