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庶民小吃到城市品牌!台灣牡蠣如何在產業轉型中找到新價值?
牡蠣又稱蚵仔,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具有高度的在地性,從蚵仔煎、蚵仔麵線、蚵嗲等小吃,讓不少國際觀光客來台必定嚐鮮美食,甚至連AI教父黃仁勳都專程來吃寧夏夜市的蚵仔煎。
牡蠣不僅是台灣庶民美食的代表,更是濱海城市發展的經濟元素。根據農業部統計,近幾年台灣牡蠣生產量下降,在2018年前,每年都超過2萬公噸,最高曾達3.2萬公噸,2023年降至約1.6萬公噸。
水試所分析,台灣牡蠣減產與海水溫度上升等氣候變遷,以及蟲害、海洋環境污染有關。由於國內需求穩定但產量減少,台灣進口牡蠣的比例快速上升,便宜的進口牡蠣也構成競爭。
2020年進口量首度突破2,000公噸,2022年超過5,000公噸,2023年超過6,000公噸,2024年近7,000公噸,進口牡蠣來源以越南最多,占進口量一半以上。
地方推動食農教育,打造在地體驗品牌
從嘉義東石的烤蚵棚到澎湖的生蠔炭烤吧,再到文創市集裡出現的牡蠣殼再利用設計,牡蠣成為了適合體驗台灣城市的在地食材之一。
從城市品牌體驗的推動來說,多處產地已將牡蠣的食農教育,融入消費設計與城市環境溝通當中。例如嘉義東石推動體驗場域,包含坐竹筏採蚵、蚵殼拼貼手作、牡蠣烹飪教室與濱海潮間帶導覽等。
並且推動「牡蠣食魚教育」,將青蚵嫂體驗正式納入農業教育計畫,導入溯源QR code和產銷履歷,提升對台灣牡蠣的品牌信賴感。
城市觀光結合產業轉型,提升旅遊吸引力
台南以「溪南休閒農業區」為核心,業者提供船筏導覽、蚵殼手作與炭烤烤蚵等綜合性服務,也有業者讓遊客可搭船出海,接著享受炭烤蚵吃到飽與區域餐食。高雄市梓官區的蚵仔寮漁港,是台灣的重要牡蠣養殖區,近年來將傳統漁村轉型為觀光漁港及漁市場,吸引遊客參與。
彰化王功讓遊客可乘坐彈性機動的「採蚵車」(鐵牛車或小型船仔車)或仿古方式的牛車(海牛車),進入潮間帶蚵田,親身觸摸牡蠣、挖蛤蜊與觀察潮間帶生態,由業者或導覽人員講解生態系統與傳統養殖方式,並附帶美味的烤蚵吃到飽。
澎湖亦配合發展牡蠣結合島嶼漫遊的行銷體系,強調的是「深度旅遊」與「在地連結」,也在節慶活動中強化其在地美食的賣點價值。不僅建構離島體驗,也拉近旅客與漁村城市的情感連結。
不少業者著重牡蠣產品的鮮味,如烤牡蠣攤位會強調「現撈現烤」,搭配碳烤、加調味鹽甚至吃到飽等吃法,使享用牡蠣成為觀光客來訪不可或缺的「儀式感」美食之一。
讓遊客從「吃牡蠣」轉化為「與牡蠣生活一整天」的情感參與歷程。不過日前也發生了韓國藝人來台體驗烤牡蠣的過程中,與澎湖在地業者發生糾紛的事件。
再利用牡蠣殼資源,展現永續城市價值
台灣牡蠣產業正處於重要轉型時期,當牡蠣產業面臨產量下滑、氣候壓力與進口競爭之際,更需要從單一漁產品視角跳脫,從城市在地食材與食農教育的角度思考。
對於城市的另一個問題解決來說,則是廢棄的牡蠣殼。牡蠣殼被視為再生資源,不少地方政府與設計團隊推動牡蠣殼循環再利用,如製成建築材料、居家用品與飾品。
牡蠣殼透過資源化設備,可製成不同粒徑的牡蠣粉,應用於文創商品與非結構建築構件,促進文創與環保產業共生。也可以利用牡蠣殼支持珊瑚礁復育,各城市將牡蠣殼的問題解決,作為ESG與城市永續品牌的行銷方式。
從主要養殖縣市的品牌強化出發,到餐飲文化的差異化創意,以及提升休閒漁業體驗與城市品牌策略的整合,讓更多國際觀光客透過「蚵仔」美食認識台灣,也能在用餐及實際體驗上,感受到台灣城市的熱情與人情味。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牡蠣產業與城市體驗行銷的現況與契機》】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灣蚵仔好吃有科學根據!風味、鮮度、口感全勝進口牡蠣
▶生蠔牡蠣現撈現吃最鮮甜?先做這一個步驟更鮮甜!
▶為了牡蠣設計精美牡蠣盤?19世紀流傳的牡蠣盤成為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