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不是「孤立主義者」!《日經》指美國在太多地區建立「既得利益」:無法從任何區域「完全撤出」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第二屆任期上任以來,因以「美國優先」為主要政策,常被稱作「孤立主義者」。不過,根據《日經》報導,在6月下旬川普對伊朗的轟炸行動之後,就沒有人會再把川普稱作「孤立主義者」。《日經》指出,美國這次對伊朗的攻擊,揭示了一個事實:無論誰當總統,美國都不會真正「退出世界」。
以下為《日本產經新聞》全文報導:
無法孤立的美國,全球既得利益太多,撤出成本代價高昂
如今,沒有人會再把川普總統稱作「孤立主義者」了。這個稱號原本就不適合他,而在6月下旬、與伊朗核開發計畫一起被摧毀的那一刻,這個稱呼也隨之消失了。
這次對伊朗的轟炸行動,延續了川普總統第一任期內的做法——2017年轟炸敘利亞、2019年斬首「伊斯蘭國」(IS)領袖、2020年擊殺伊朗革命衛隊高層等。
川普曾被冠以「愛國主義」「一國主義」「反歐洲主義」等抽象的標籤,在這樣的背景下,「孤立主義」被用來描述他,反而讓人驚訝。甚至在2003年他還是私人身份時,是否真的反對伊拉克戰爭都不明確。
對伊朗出手,國內反對聲音不多
這次對伊朗的攻擊,也揭示了一個事實:無論誰當總統,美國都不會真正「退出世界」。這種擔憂與其說是事實,不如說是謠言。
關於伊朗攻擊,美國內部的反對聲音非常有限。主要的反對者是川普第一任期的首席戰略官班農(Steve Bannon)與保守派評論員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而不是現任政府高層或多數共和黨議員。
原因之一在於,「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本質上不是堅持「不干涉主義」,而是追隨川普個人。這種對個人的忠誠,也反映在疫苗問題上——即使川普推動集體接種,許多疫苗懷疑者仍視他為精神領袖。
民主黨與主流輿論也未表現出強烈反對。所謂「孤立主義在美國受歡迎」這種說法,往往是旁觀者的誇大。這種偏見來自長期以來對「美國只關心自己」的既有印象。
近十到二十年來,有關「戰爭疲勞」的說法被過度渲染。真正導致民怨的,是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地面戰爭——那是看不到盡頭的衝突,且犧牲美國士兵的性命。
但對空中攻擊,美國人就沒那麼敏感了。前總統歐巴馬曾轟炸利比亞,導致局勢惡化,卻仍順利連任。
如果美軍為了維持伊朗政權垮台後的治安,而動用地面部隊駐紮異地,那麼國內意見勢必分裂。但美國仍擁有足以改變世界的影響力——無論是空中介入還是援助(如對烏克蘭所為)。
美國的撤退:不是賣資產那麼簡單
即使動員地面部隊是美國人民無法接受的底線,也不代表美國會像90年代那樣對巴爾幹半島保持克制。當時沒有人懷疑美國在國際舞台的角色已經終結。
就算未來某天真的選出一位「純正的孤立主義者」總統,美國也未必能把「世界警察」的劍收回鞘中。理由之一就是「習慣」。
從1898年吞併菲律賓以來,美國形成帝國般的全球勢力範圍的時間,已經比未形成勢力範圍的時間還長(墨西哥讀者或許會問:為何不把時間推得更早?)
這樣的慣性根深蒂固,若真想撤退,將面對巨大的「沉沒成本」。美軍若要撤出東亞、歐洲、波斯灣、非洲的吉布地等基地,不僅後勤困難,還涉及國家面子與戰略平衡。一旦美國稍有退卻,中國必然迅速填補真空。
如今的美國,已在太多地區建立了既得利益,長久以來深耕不輟,想要脫身已經難以自拔。
在美國,真正的「孤立主義者」,指的是那些認為「我們本不該捲入這些重擔」的人,而非那些在數十年後才想要卸責的人。這也說明了為何即使是執政五年的川普,也無法讓美國的國際角色發生他支持者所期待的根本性變化。
從世界撤退,是一種幻想
新聞媒體經常忽略制度與現實的「慣性」。距離歐巴馬總統提出「重返亞洲」政策已經過去14年,距離美國因頁岩革命而「不再依賴中東」的說法也更早,但白宮至今仍對「改變伊朗政權」懷抱想像。
川普第二任期的首次出訪,依然選擇了波斯灣國家。美國在卡達仍放置著可能遭伊朗攻擊的資產,這本身就說明,美國根本無法從任何一個地區「完全撤出」。因此,「從世界退場的美國」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歷史上,有國家自願解體帝國嗎?
歷史上,真正自願放棄帝國體系的案例幾乎不存在。英國與法國是在國力衰退後才放手(法國甚至在1960年代還試圖阻止殖民地獨立);日本與德國是戰敗;蘇聯則是內部體制崩潰。
有些人認為,美國也終將像其他強權一樣走向退場,但這樣的說法忽略了「自我否定」的極端稀有性,因此其實機率非常低。
沒有人敢砍國防預算
「美國會退回國內」這種說法,通常是指從歐洲抽身。但如果美國對北約第5條(共同防衛)執行意願出現動搖,俄羅斯很可能會進行試探。
不過,把「美國從歐洲撤出」誤解為「美國從全世界撤出」,那只是歐洲視角的狹隘。這次對伊朗的軍事行動,應能終結這種過度延伸的推論。
無論如何,美國的國防預算龐大,沒有任何一位重要政治人物願意大幅削減。只要這個事實不變,美國自然會為其軍事實力尋找相對應的「任務」。
古希臘詩人荷馬說過:「鐵會吸引人的手。」若連標榜「美國優先」的總統都無法抵擋出擊的誘惑,那麼我們也無須期待下一任總統會更加節制。
(圖片來源:美國白宮臉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