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億人受困膝痛 專業醫推推「太極拳」護關節
清晨的公園裡,常可見人們隨著音樂緩緩抬手、轉腰、沉肩,這不只是養生的動作,而是有醫學依據的「主動身心運動療法」(Active Mind-Body Movement Therapies)。這類運動包括太極、八段錦、易筋經、瑜珈等,強調動作、呼吸與專注的結合,不僅能舒展筋骨,也在臨床研究中被證實對骨關節炎患者有明顯幫助。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FB發文表示,根據《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5年的研究,分析了27項隨機對照試驗、共1,781名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這些運動能有效減輕疼痛與僵硬,改善步行能力及日常活動,並提升生活品質。研究中特別指出,太極在止痛與功能改善方面表現最佳,而瑜珈則在提升關節柔軟度方面成效突出。
張家銘醫師提到,骨關節炎是全球超過5億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症狀包括膝蓋疼痛、起床或久坐後的關節僵硬,以及行動不便。藥物雖能暫時緩解,但長期服用可能傷害胃與腎臟;手術雖可處理嚴重案例,卻非人人適合。相比之下,低衝擊、可長期進行的全身協調運動,更適合退化性關節患者。
張家銘醫師解釋,這類運動的特點在於動作緩慢且連貫,使肌肉、關節與神經系統協同運作,強度低、衝擊小,適合膝蓋、髖關節與踝關節退化的人。在運動過程中,專注與呼吸節奏的配合能讓心情放鬆、壓力下降,並正面影響自律神經與迷走神經的功能,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
研究結果也顯示,若持續練習12週以上,改善效果更顯著。三個月後,患者的平均疼痛程度可下降逾一半,上下樓梯、走路不再伴隨皺眉的痛感;起床或久坐後的卡滯感明顯減輕,活動流暢度提升。日常生活如買菜、散步變得輕鬆自在,心理狀態也更穩定,面對疼痛的耐受度提高。
張家銘醫師表示,相比跑步、跳繩等高衝擊運動,這些低衝擊、全身參與的方式不會額外磨損關節,卻能同時增強肌力和平衡感。太極有助於肌力與心肺調節;八段錦動作簡單、容易上手;瑜珈則在伸展與柔軟度方面的優勢明顯。
張家銘醫師也建議,骨關節炎患者可從每週2至3次、每次30至60分鐘開始,選擇自己喜歡且能持之以恆的運動,在舒適的環境與輕便服裝下,專注於呼吸與動作,不求速度與力量,讓過程成為身心的療癒時光。三個月後,關節與心情會用實際的變化,證明這段努力的價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