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雙手麻刺疼痛竟是「腕隧道症候群」 他靠1療法成功改善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小時前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
民眾在家可以練習「肌腱滑動運動」,透過手指淺層與深層的肌腱滑動,帶動神經滑動,預防腕隧道症候群發生,或減緩腕隧道症候群的疼痛,幫助恢復。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43歲的吳先生從事餐飲業、平時需要搬重物,且重複炒菜、切菜及洗刷鍋具等手腕動作,日前下班,騎摩托車感到雙手麻痛,且右手較嚴重,半夜甚至會麻到醒過來。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洪怡珣主任診斷確認是「腕隧道症候群」,但因為工作無法時常到院接受物理治療,因此除了訂製穿戴特製的手腕副木支架讓手腕休息外,洪怡珣主任也為他安排「正中神經解離術」,減緩正中神經的壓迫。兩周後,吳先生的症狀減輕許多,不再因手部疼痛困擾。

腕隧道症候群好發頻繁手腕工作 嚴重恐大拇指肌肉萎縮

腕隧道位於手腕部掌面,是由腕骨及上方的橫腕韌帶所構成的一條類似隧道的空間,其中有正中神經及部分肌腱通過。由於正中神經支配部分手掌的感覺,所以腕隧道症候群病人常會感到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半的無名指有刺痛或是麻鈍感,嚴重者可能會造成大拇指肌肉無力萎縮的情形。

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頻繁使用手腕的生活型態或工作者,如美髮師、廚師、搬運工人、木匠以及經常使用電動手工具的電鑽工人、機械技工等,此外,懷孕期間的女性也可能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水腫,壓迫神經。

5大危險因子增罹病風險 必要時須手術治療

洪怡珣主任提及,臨床腕隧道症候群盛行率約4.9%,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出3至10倍,好發年紀則約40至60歲,而若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功能低下、手腕受傷骨折等危險因子則會加重罹病風險。

診斷上,除了臨床症狀評估外,主要以理學檢查、神經傳導檢查或超音波檢查為主。針對輕度或中度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通常以保守治療為首先考慮的選擇,包括藥物或復健治療,藥物上則有局部注射類固醇、口服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必要時則可配戴特製的手腕副木,讓手腕休息。若是已經出現肌肉無力或萎縮,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正中神經解離術」療法 明顯改善症狀

洪怡珣主任說明,「正中神經解離術」是以超音波檢查確認正中神經之大小及位置,同時於超音波導引下於正中神經周圍注射大量的生理食鹽水或5%葡萄糖水以減輕神經壓迫,且研究顯示,注射後者的治療效果優於前者。一般而言,治療一次病人就會感覺明顯改善,但仍需維持良好的姿勢與生活習慣,避免復發。

減少腕部不當動作 「肌腱滑動運動」可減緩疼痛

洪怡珣主任提醒,要預防腕隧道症候群,就要減少腕部不當的姿勢及重複性動作。包括避免用同一姿勢握住東西太久或過度用力,機械工作有需要時亦可使用手套減少操作時的震動,或將工具手把加粗。若需長時間操作電腦,切記手腕姿勢勿高於前臂,且前臂要有支撐點,避免懸空,正確的姿勢才能避免讓手腕長久處於彎曲、伸展或扭轉的姿勢,進而併發疾病。

洪怡珣主任強調,民眾在家可以練習「肌腱滑動運動」,透過手指淺層與深層的肌腱滑動,帶動神經滑動,預防腕隧道症候群發生,或減緩腕隧道症候群的疼痛,幫助恢復。

【延伸閱讀】

滑鼠手、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新利器 +RF超高脈衝射頻治療疼痛問題

腕隧道症候群福音! +RF超高脈衝射頻治療新趨勢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大腸癌塞腸!40多歲男腹脹痛、狂吐黃汁 醫揪「1習慣」增1.4倍風險

健康2.0
02

出身擁有60多位醫生的家族,因一場火警而嶄露頭角!台大醫院新院長余忠仁如何做醫界龍頭老大?

康健雜誌
03

28歲女「口臭長達5年」沒在意!體檢才知竟是胃癌前兆 疑吃飯1壞習慣釀病變

姊妹淘
04

不是蛋白飲、雞胸肉!醫揭「1物」最能增肌:還能補鈣

三立新聞網
05

08月11日 幸福的人生是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

Heho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醫起看/爆肝亂吞保健品 45歲科技男直送加護病房

EBC 東森新聞

思覺失調症不是中邪,而是「大腦生病了」!長效針劑助病友穩控思覺失調症

華人健康網

天天運動吃錯瘦不下來!營養師曝關鍵出在這

NOWNEWS今日新聞

運動後吃錯,小心燃脂全白費!營養師傳授3招「動吃動」功略,突破減重停滯期

華人健康網

塑化劑、鐵氟龍…吃進多少?環境荷爾蒙影響健康,3步驟自保遠離環境毒素

華人健康網

《優活問問》攝護腺肥大要就醫嗎?醫揭症狀與治療:出現血尿千萬別拖

優活健康網

上班族手腕鼓起一顆小山丘? 醫提醒:這些職業族群應多加留意

健康醫療網

部分立委推動「勞基法」修法草案,女性產假八周延長至十二周,你贊成嗎?

媽媽寶寶

沈玉琳血癌確診!化療+骨髓移植治療 這些因素影響存活率

每日健康

失眠問題不容忽視!酒精助入睡?小心「這些習慣」讓你越睡越累

每日健康

微量鋰逆轉阿茲海默症?哈佛團隊揭示「大腦清理機制」 但專家:勿自行補充

每日健康

韭菜真的是「壯陽菜」嗎?醫師揭開真相與風險!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全球5億人受困膝痛 專業醫推推「太極拳」護關節

CTWANT

頭髮稀疏只能植髮? 醫揭「育髮療程」非手術新選擇:活化毛囊是關鍵

每日健康

從銀髮健康到智慧照護 旭聯科技構築長者全方位守護

台灣好新聞

慢性傷口難癒合?「氧氣魔法」有解!高壓氧療法能促進組織修復、改善血液循環

華人健康網

為什麼有運動卻瘦不了?你可能「全吃錯」 營養師教你3招「動吃動」

壹蘋新聞網

20歲男「鼻翼長痘痘」好不了 一驗竟血癌!醫:皮膚很多訊號

壹蘋新聞網

氣溫攀高孩童易中暑!中醫提供3種小兒推拿手法、清熱解暑小妙招

華人健康網

青春不設限!部桃舉辦「血糖修練營」助兒少糖友自在運動

桃園電子報

清潔馬桶別踩雷!專家揭7大NG行為 小心細菌擴散還傷馬桶

常春月刊

孩子夏秋防中暑!中醫師教2款清暑茶+3招推拿緩解不適

常春月刊

在婚姻中像單親?喪偶式育兒會毀掉一個家庭? 心理師給夫妻的真誠提醒與解方

常春月刊

穩血糖能減重、提神!營養師教「進食順序」 4食物必吃

TVBS

減肥手術怎麼選?「無痕胃拉提」原理、適合族群:平均減15%體重

優活健康網

糖胖症共病多!GLP-1助控糖減重護器官 有望逆轉病程

NOW健康

吃起司可以補鈣?醫:3族群適合 猛吃「這種起司」反變健康負擔!

健康醫療網

糖胖症控制不只靠血糖!醫揭早期介入關鍵 體重管理成治療重點

健康醫療網

拍照前3招「消除臉腫雙下巴」 醫:少量補水有助臉部緊實

ETtoday新聞雲

健康網》冷吃真空包雞胸肉恐危及生命 專家籲加熱防中毒

自由電子報

健檢發現肺結節!30歲女老師放著不理 1年後變「肺腺癌末期」

三立新聞網

熱爆一直待冷氣房!6症狀小心中陰暑

NOWNEWS今日新聞

杏輝「優倍多強力苦瓜胜肽」 專利ILGP™啟動雙重調節 打造升級版保健方案

EBC 東森新聞

醫起看/咖啡護心又降中風!名醫揭「黃金飲用量」

EBC 東森新聞

喝咖啡防癌!深焙vs.淺焙哪個好?醫:「它」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腿變細、代謝變快這樣吃!營養師公開「快速消腿腫飲食」 番茄、金針菇入列

常春月刊

健檢看到「CEA>5」別太緊張 醫:95%不是癌症

ETtoday新聞雲

健檢發現「甲狀腺結節」先別慌!醫:9成屬良性 留意3警訊可能是癌

健康醫療網

肝臟好不好,檢查身材就知道!醫揭更年期後「梨形身材」恐致2大問題

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