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男性雄風「大」就是好?醫師詳解陰莖增大手術 4 QA
近期,有診所替一名 50 歲男性做陰莖增大術,未料疑似麻醉不當,導致患者喪命。泌尿科醫師表示,陰莖增大手術的需求並不少見,推估應與男性受自尊與自信影響,對生殖器尺寸感到焦慮而求診,希望透過手術滿足另一半或增加自己信自心人。
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提醒,陰莖增大手術雖可滿足個人需求,但潛在風險不可忽視,民眾需要對手術效果、恢復期與潛在風險有充分了解與心理準備。目前,陰莖增大術有三種做法。
- 填充自體脂肪或玻尿酸:最傳統的作法,缺點在於術後可能因脂肪被吸收或玻尿酸產生流動,導致形狀改變。顧芳瑜提到,有患者自體脂肪被吸收後留下多處硬塊,術後多年觸感明顯不平整,外觀甚至像「狼牙棒」;也有使用玻尿酸填充的個案,隨著時間拉長、填充物移動,造成外觀變得像「苦瓜」。
- 異體真皮植入:另一種主流方式,將捐贈皮膚經處理後去除細胞核等組成,保留蛋白質骨架,再植入於包皮與海綿體之間,達到增粗效果。其優點在於形狀自然、硬度提升,且不會被吸收。
- 包皮折疊手術:將包皮切除後,將下沉的皮膚組織對折加厚。此方式加粗效果較差,形狀也相對沒那麼自然。
顧芳瑜提醒,這類手術主要是回應個人對外觀或自信的需求,因此,更需要對手術效果、恢復期與潛在風險有充分了解與心理準備。臨床上,會依個人體質與需求選擇適合的術式,醫師也會說明術後照護、癒合時間及可能出現的個別差異。
每位病人對手術的期待不同,醫師會協助釐清期望是否可行,並與病人共同確認實際能達成的目標。這樣的溝通有助提升手術滿意度,避免過度理想化,也更能確保手術的安全與效果。
Q:可以要求知道由誰來麻醉嗎?
可以的,病人有權利了解手術與麻醉由誰負責。顧芳瑜尤其建議確認「執刀醫師」與「麻醉醫師」是不同的人,這樣的安排能讓手術執行與生命跡象監控各自專責,才能有助於兼顧手術品質與整體安全。
Q:若要進行手術如何溝通細節?
顧芳瑜說,手術前會安排必要的抽血與健康檢查,包括肝腎功能、糖化血色素(血糖控制指標)、血脂、電解質與凝血功能等,綜合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手術與麻醉。這些數據有助於醫師掌握潛在風險,並作出個別化的醫療安排。舉例來說,若糖尿病患者血糖尚未穩定,醫師可能會建議先調整體質,再擇期進行手術,以保障安全與恢復品質。
Q:哪類男性不適宜進行增大手術?
是否適合進行陰莖增大術,主要取決於個人體況與慢性病控制情況,並沒有絕對的限制。顧芳瑜提醒,若有心臟病史、高血壓未穩定控制、嚴重氣喘或凝血功能異常等情形,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進行評估,必要時會建議患者先轉診做好慢性病控制及調整後再進行。原則上,慢性病只要經過妥善管理,大多數人仍有機會接受手術。
Q:陰莖手術的風險是什麼?
許多人詢問,陰莖手術失敗後會不會不小心變公公?顧芳瑜笑著說,不會變公公哦,因為不太會切到海綿體。比較常見的風險是感染,因此術前的評估很重要(如有沒有三高、凝血功能異常等慢性病史),術後的用藥以及換藥以及需要按照醫師的指示是更需要注意的。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