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成兒少第二大死因,專家揭 4 大壓力夾擊「非抗壓不足」
明(6)日為心理健康日,根據衛福部資料,自殺已連續多年為台灣 15 到 24 歲年輕族群第二大死因,死亡率從 2014 年每 10 萬人 5.1 人上升為 2023 年 10.9 人,幾乎翻倍;15 歲以下自殺通報人次亦持續攀升。專家指出,這並非單一世代抗壓不足的結果,而是精神疾病盛行、家庭保護力下降、數位風險與校園高壓環境等多重因素交織所致。
根據最新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過去 18 年中,14 歲以下及 15 至 24 歲為唯二自殺死亡率仍持續上升的族群。2019 年至 2023 年間,14 歲以下自殺通報人次從 1,332 人增至 3,365 人,15 至 24 歲則由 7,909 人次上升至 13,244 人次,反映兒少心理健康狀況急劇惡化。
精神健康問題攀升,家庭支持網絡崩解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表示,自殺行為僅是冰山一角,底下有更龐大的自殺企圖與心理困擾。2019 年起憂鬱症等精神健康問題成為兒少自殺主因,台大醫院研究顯示,8 到 15 歲兒少精神疾病終身盛行率達 31.6%,其中焦慮症、睡眠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常見。
家庭因素仍居兒少自殺次要成因、佔 34%,張書森表示,父母離異與親子疏離,使兒少失去情感支持,孤立感加劇自傷風險。台灣全國兒少安置聯盟秘書長廖士賢表示,安置機構兒少處境更嚴峻,因多有創傷經驗,約 25%曾有自殺意念,為一般兒少 2 倍,但照護人員缺乏完整自殺風險評估與介入訓練,且安置結束後資源常中斷,兒少難持續就醫身心科。
高壓校園成隱形推手,網路普及自殺觀念
校園中,學業壓力、霸凌與高壓管理模式長期存在,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部分學校權威過高,使用嚴格監控與濫記過的管理方式。即使學生求助,也因導師與輔導老師職責模糊而讓求助落空;若校園缺乏安全設施,亦進一步增加高樓墜落的風險。
張書森說,網路使用普及,大量不當內容可能使自殺行為常態化,曾有調查發現,認同自殺是個人權益的比率增至 8 成,在年輕族群更加明顯,模仿效應與浪漫化敘事帶來隱憂。
近半自殺身亡學生未求助,醫:輔導資源不足
雖近年自殺身亡學生生前接觸校內外輔導資源的比例略為上升,但仍有 45%學生生前未接受任何協助。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也表示,全台兒童精神科醫師僅 316 人,心理諮商服務次數也受限,難以提供長期支持。
專家呼籲,政府應將兒少自殺防治列為公共衛生優先,並加大早期預防投資,包括強化心理健康促進、提升網路安全、提供高風險家庭支持服務等、增加專業人力培育;同時也須完善跨部會協作機制,避免資源斷裂,否則兒少自殺攀升的曲線恐怕仍將持續上揚。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