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孩子暑假近視暴衝!散瞳劑要不要點?莊怡群醫師提醒「反彈效應」:開始就別停

Heho健康

更新於 08月29日09:04 • 發布於 08月29日10:30 • 楊依嘉

暑假過後,又是一波「近視浩劫」。馬偕醫院眼鏡配整與保健中心主任莊怡群醫師指出,暑假結束,總會看到學童近視度數明顯加深,有的甚至「雙倍成長」。尤其 3C 使用過度,成天滑手機、平板,讓孩子在短短一個假期就暴增數百度的案例並不罕見。在眾多近視控制方法中,「散瞳劑」是台灣家長最常聽過、也最充滿疑慮的選擇。莊怡群強調:散瞳劑一旦開始,就不能隨便停,否則不只白點,反而會讓孩子的近視加深更快。

散瞳劑要點多久?為何不能隨便停?

莊怡群解釋,散瞳劑(阿托品)能藉由放鬆睫狀肌、抑制眼軸增長來延緩近視惡化。若持續點到 18 歲前後,確實能有效控制度數。然而,家長最容易忽略的就是 「反彈效應」

「有些家長讓孩子點了一瓶藥就停,結果反而更糟。點了又停,會讓鞏膜的受體被打亂,一旦沒有藥物刺激,眼軸反而長得更快,度數會比沒點過還深。」

她比喻,這就像「減肥復胖」一樣,停藥後度數會反彈,有時甚至比沒治療更嚴重。因此,散瞳劑並不是「試試看」的選項,而是一場必須的長期抗戰。

散瞳劑濃度怎麼選?

市面上常見的散瞳劑濃度從 0.01%、0.125%、0.5% 到 1%。莊怡群指出:

  • 高濃度(0.5%、1%):效果快,但副作用較大,停藥後反彈也更嚴重。
  • 低濃度(0.01%、0.125%):效果穩定,副作用少,反彈風險低。

她建議:「多數孩子可以先從低濃度開始,必要時再慢慢調整濃度與頻率,避免一次用到太高濃度。」

散瞳劑副作用:畏光、黃斑部病變、青光眼?

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散瞳劑會不會傷眼睛」。莊怡群坦言,副作用確實存在:

  • 畏光、近距離視力模糊:是最常見的副作用,建議搭配墨鏡或有色眼鏡,並減少 3C 使用。
  • 黃斑部病變與白內障:長期讓大量光線直射進視網膜與水晶體,可能增加風險。
  • 青光眼:不到 1% 的孩子可能因眼壓升高誘發青光眼。

莊怡群提醒家長在孩子使用散瞳劑期間,一定要規律回診,由醫師持續追蹤眼壓與眼底狀況。

散瞳劑不是萬靈丹: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即使使用散瞳劑,莊怡群強調,生活習慣才是控制近視的根本。

  • 3C 時間要分段:看 10 分鐘就要抬頭看遠 2 分鐘,比「看 30 分鐘休息 10 分鐘」更有效。
  • 戶外活動每天 2 小時:曬太陽可促進鞏膜組織強韌,減緩眼軸增長。
  • 閱讀距離至少 30 公分,避免趴著或長時間低頭。

醫師提醒:散瞳劑只是其中一種選擇

除了散瞳劑,現在還有角膜塑型片、兒童近視控制眼鏡(離焦鏡片)等方式,都能達到控制效果。莊怡群說:「散瞳劑已經不是唯一工具,但若要點,就要點到 18 歲。若沒有心理準備長期使用,就不要輕易開始。」

她強調,不論選擇哪種方式,家長最重要的責任是「長期追蹤、持續執行」,才可能真正守住孩子的視力。

諮詢專家:馬偕醫院眼鏡配整與保健中心主任莊怡群醫師

文 / 楊依嘉、圖 / 艾蜜莉

延伸閱讀:

兒童近視每年增加 100 度!醫曝治療黃金期,錯過未來雷射也無效

暑假期間小心養成用眼壞習慣!醫提醒:治療近視注意 3 件事,日常護眼謹記 5 撇步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泡麵會禿頭?營養師破解迷思 揭4大地雷:傷腎傷血管

CTWANT
02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3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