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熱門運動!匹克球吸引全台14萬人同樂的祕訣
匹克球(Pickleball)熱潮正在全台蔓延,當前全台愛好者已達14萬人,台北市匹克球協會會員數五年內大增13倍,其中,50歲以上會員就占了一半以上。這項融合網球、羽球與桌球元素的運動,已悄悄攻占公園、校園與社區球場,更因為有著諸多健康功效,成為熟齡健康生活的新選擇。
晚間6點,台北士林至善公園的球場上,傳來節奏分明的「啪、啪」聲,一群熟齡球友正在揮拍對打,神情專注,笑語不斷。他們拿著放大版的桌球拍,在類似羽球場的場地上,打著有如網球,卻有著孔洞的塑膠球,這是近年在台灣悄悄竄紅的匹克球(Pickleball),一種融合網球、羽球、桌球精華,老少咸宜的社交運動。
據中華民國匹克球協會資料,全台匹克球愛好者人數已達14萬人,不只年輕人投入其中,更多熟齡族也將它視為找回健康與社交圈的關鍵推手。以台北市匹克球協會為例,2020年協會成立時會員不到50人,至2025年3月已逼近650人,一半會員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展現這項運動的銀髮魅力。
「許多人是為了健康而來!」台北市匹克球協會祕書長陳有文一語道出匹克球的健康魅力核心。匹克球究竟有何魔力,能從一項休閒活動,蛻變為促進身心健康的良藥?
匹克球不只有氧,還可幫膝蓋、腦力做保健
匹克球屬於高間歇性的全身有氧運動,已有多篇期刊指出,匹克球有助於改善心肺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不僅如此,對中高齡來說,有更好的燃脂瘦身功效,打匹克球半小時,比走路半小時可多消耗40%的卡路里!
(延伸閱讀:最夯「全齡運動」匹克球!全球爆紅,台灣也有14萬人愛上它)
考慮到年齡漸長、膝蓋逐漸難以負擔高強度跑動,許多羽球、網球愛好者紛紛提前轉往匹克球,如此一來,可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又可大幅避免膝蓋損傷的可能性。「中高齡最怕膝蓋出問題。」陳有文說明,匹克球運動中,有許多「淺蹲」的動作,其實,跟復健動作很接近,能鍛鍊大腿前側的核心肌群,對膝關節反而是種保護。例如,高榮台南醫院高齡醫學科便引進「匹克球遊戲」,透過緩和且具重複性的動作,指導病患居家訓練及治療。
除了膝關節的防護,匹克球需重複「淺蹲、轉腰、揮拍」等動作,也可帶動身體軀幹核心肌群,進一步鍛鍊全身肌力,預防受傷。匹克球的魅力,不只在於對身體的友善,也包括於對大腦與心情的正面影響。
「匹克球有發球位數,需要花腦力記比數。」台北市匹克球協會副理事長林國塘說。匹克球只有發球方才有得分權,同時,也需要採取與羽球類似的「站位輪轉」,這些流程對於中高齡族群,有助於邊鍛鍊身體,同時也鍛鍊腦力,有助於刺激大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熟齡族將匹克球視為找回健康與社交圈的關鍵推手。wikimedia commons by TheVillagesFL
以球會友,建立匹克球熟齡社群
匹克球的魅力,遠不止於活動筋骨、強身健體,還擁有強大的社交益處。尤其,因爲比賽過程氣氛歡樂,降低了競技的好勝心,不僅可在對打中抒發平日累積的壓力,透過「以球會友」也能排遣寂寥。
「匹克球創造了自己跟其他人見面、聯繫的機會,與人對打一來一往的氣氛也很和諧。」林國塘分享,他本身是退休公務員,在朋友邀約下接觸到匹克球,沒想到有羽球經驗的他,快速上手更一試成主顧。
對許多退休人士或生活圈相對固定的族群而言,匹克球提供一個走出家門、結交新朋友、重拾社群歸屬感的絕佳平台。協會成員平時多在士林至善公園的球場練習,氣氛和樂融融,常有路人因為好奇駐足觀察,第二天便來詢問並主動加入,由此看來,匹克球有如「熟齡族的社交處方箋」。
目前,台北市匹克球協會70至90歲的成員約30人,陳有文期待推廣更多高齡族群接觸匹克球,走出家門,曬曬太陽、打打球,結交更多朋友,「80歲以上的會員年費全免!只要他願意來運動,我們都很歡迎。」
畢竟,當初帶領他踏入匹克球世界的師傅,便是加拿大溫哥華一位高齡90歲的神父。「90歲在台灣是什麼概念?那位老神父90歲,他還能獨立開車,和我打匹克球。」
匹克球從單純的家庭運動,發展為風靡全球的全齡運動,對於熟齡族群更有著極佳的身心靈助益。尤其,匹克球門檻不高、上手快速,相當適合建立熟齡運動社群,不只是健康指數的提升,更是人生下半場難能可貴的陪伴與連結。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