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自殺率居高不下,專家籲心理教育前移與跨部會整合
自殺已成台灣青少年第二大死因,僅次於事故傷害。面對兒少自殺率持續攀升,政府近年推動多層面行動,包括增聘輔導人力、設置精神醫療綠色通道、擴大身心調適假,以及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家則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應前移至學齡前,同時確保高風險族群獲得長期陪伴,並透過跨部會協作,將零散政策整合為完整體系。
教育防線前移,將擴大輔導人力與心理假
精神疾病、家庭失能、高壓校園與網路不當內容,被認為是兒少自殺的主要成因。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指出,防治必須從教育著手,社會情緒學習(SEL)應自幼兒園起推動,以遊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並建議政府與民間合作發展藝文與體育活動,協助孩子建立多元生活,減少對網路依賴。
然而,輔導能量不足成為各界最憂慮的缺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務校安組科長洪甄徽表示,目前大專院校輔導師生比為 1 比 900,高中職以下約為 1 比 280,已修正《學生輔導法》縮小縣市差距,並將增聘專任輔導教師。另身心調適假自去年推動後,已為高中學生提供喘息空間,並避免被標籤化、確保後續追蹤,現正規劃擴大至國中小。
醫療體系補位,連結社區資源
當校園無法完全承擔時,醫療體系成為關鍵防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指出,現行兒少自殺防治政策涵蓋引進心理健康急救課程、設立兒少專屬病房、發展遠距諮商、建置心理諮商據點社區與心理衛生中心,預計 2 至 3 年內心衛中心達到百間規模。立委林月琴提醒,心衛中心應與社區建立更緊密連結,才能讓民眾主動走入尋求協助。
針對憂鬱症成為兒少自殺的主要因素,陳柏熹表示,衛服部近年推動「嚴重情緒行為者精神醫療就醫障礙改善及精神病早期介入計畫」,並設計外展服務,透過及早進入機構或家庭,避免病情惡化。洪甄徽則表示,教育部正與衛福部研議,經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轉介的個案,可透過綠色通道、特別友善門診或增加掛號門診等機制盡快就醫。
高風險族群與數位風險,須系統性支持
安置機構內的兒少風險更高,但部分照顧者因缺乏訓練或擔憂責任而隱匿訊息。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秘書長廖士賢呼籲,主管機關應強化照顧者培訓,並避免過度懲罰或標籤化機構,確保安置結束後仍有醫療與社工陪伴。
隨著網路成癮、霸凌與私密影像外流頻傳,林月琴呼籲,應立法規範平台責任,避免過度呈現或美化自殺內容引發模仿效應。陳柏熹也表示,因應新世代使用習慣,衛福部現也提供 1925 安心專線、文字協談服務,增加資源可近性。
長期陪伴是關鍵,跨部會整合不可少
呂立強調,兒少能否獲得一位穩定可靠的成年人陪伴,是度過危機的關鍵;對於同時面臨家暴、毒品或脆弱家庭背景的兒少,更需單一窗口整合資源,避免服務斷裂。由於兒少自殺防治涉及教育、衛生、社政等多元面向,專家一致呼籲,政府應建立跨部會合作模式,並啟動死因回溯研究,以掌握個案成因,進而調整政策。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