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水中「長蛇」側蜥龍幼體化石現身,破解千年成長之謎
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岩層,再次為古生物學帶來驚喜——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侏羅紀側蜥龍(Pleurosaurus)的明確幼體化石,讓我們得以一窺這種1.5億年前「侏儸紀水中長蛇」的成長秘密。側蜥龍屬於喙頭蜥類,現今只剩下紐西蘭的「活化石」——喙頭蜥是牠們的親戚,但側蜥龍與一般印象中的爬蟲大相逕庭:牠們身體細長、四肢短小、頭骨呈三角形,善於潛水、滑行於古老淺海。
本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Solnhofen地區(這裡同時孕育了始祖鳥等化石明星),保存狀態極佳。年輕側蜥龍的牙齒細小、骨頭未完全硬化,椎骨也顯示出仍在發育中——這些徵象都是典型的幼年動物特徵。這讓古生物學家首度能夠系統性比較側蜥龍從幼體到成體的變化,補上了這條古老支系演化拼圖裡的缺角。
可能只是側蜥龍的「童年時期」,並非獨立物種
這個幼體化石還解開了一個懸疑已久的古生物學謎團。過去,有些古生物學家發現一些迷你側蜥龍化石,因為外型與成體差異大,一度被歸類為另一屬「高蜥龍(Acrosaurus)」。然而,新標本顯示這些「高蜥龍」其實很可能只是側蜥龍的「童年時期」,並非獨立物種,反映出古生物分類的複雜與動態。
這項成果不僅讓我們更了解侏羅紀時期水中喙頭蜥的成長歷程,也顯示古生物學家對於物種辨識與成長變異的細膩觀察。小小的化石,蘊藏巨大的科學價值。每一塊新出土的骨頭,都是揭開史前生命之謎的重要線索。這也提醒我們,化石不僅僅是遠古的靜物,更是演化故事裡一頁頁等待解讀的活證據——未來,也許還有更多「小型側蜥龍」等待在地底深處現身。
相關成果已刊登於《解剖學記錄(The Anatomical Record)》。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Roberto Ochoa(CC BY 4.0)
圖片來源:eccari et al (CC BY 4.0)
參考論文:
1、A new giant species of Acrophylla Gray, 1835 (Phasmida: Phasmatidae: Phasmatini) from the highlands of the Wet Tropics, Queensland, Australi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延伸閱讀:
1、巨蜥皮膚內發現廣泛骨質結構 改寫蜥蜴演化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