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埋線、針灸能瘦?還是安慰劑?中醫師:分辨體質,才能真正減重雕塑

Heho健康

更新於 09月11日07:19 • 發布於 09月11日09:19 • 楊依嘉

明知道不想再胖下去,但看到美食還是很難忌口!很多人想控制身材偏偏就是輸給自己的意志力,除了生活作息與飲食控制,中醫,也有許多輔助方法能協助減重。從埋線、針灸,到穴位按摩與茶飲,這些方式能幫助代謝循環、調整體質,甚至針對局部雕塑。但信義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提醒,不同族群、不同體質需要對症下藥,方法選對了,才能真正安全又有效。

埋線減重:持續刺激穴位,幫助代謝與局部雕塑

中醫師郭訓宏指出,埋線的做法是將長約 0.8 至 1 公分的羊腸線埋入穴位,藉由線材在體內逐漸吸收的過程,達到持續刺激的效果,通常能維持一週左右。若持續進行 8 至 10 週,每週一次,就能幫助改善代謝、控制食慾。

他說明,這種方法常見於兩種需求:一是體重較大、需要強化代謝的人;二是希望針對局部雕塑的患者,例如想修飾大腿、掰掰袖或小腹線條。對這類患者而言,埋線比單靠飲食運動更快看到效果。不過他也提醒,蟹足腫體質、孕婦,以及工作環境會大量流汗(像游泳教練)的人,都不適合埋線,以免造成傷口感染風險。

針灸與電針:改善消化與抑制食慾

除了埋線,針灸也是許多人熟悉的中醫減重方式。中醫師吳奕璇解釋,腹部有許多與消化相關的重要穴位,例如胃經與帶脈,透過針灸刺激,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還能幫助抑制食慾。

她提醒,如果想要針灸有減重效果,一週至少要安排 2 到 3 次療程;若僅偶爾做一次,效果比較像安慰性質。若患者希望加強刺激,也可以搭配「電針」,在針灸針上連接微電流,讓穴位獲得更深層、更持續的作用。吳奕璇表示,這樣的效果接近埋線,適合想要短期內密集觀察成果的人。

穴位自救術:在家也能幫助代謝

對於想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調整的人,醫師也推薦簡單的穴位按壓。郭訓宏分享,最常見的「足三里穴」位於小腿上,按壓時會有酸脹感,能幫助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避免食物堆積。

另一個常用的是耳朵上的「飢點」,位置在耳屏上方一點點。按壓這個穴位能減少飢餓感,對於常常忍不住嘴饞、想吃零食的人特別有幫助。郭訓宏建議,只要用指尖適度按壓,每天幾次,就能達到輔助效果。

中醫茶飲:天然的消化助力

除了針灸與埋線,中醫茶飲也是許多患者接受度高的方式。吳奕璇介紹,診所常見的「洛神荷葉茶」就是一個例子,茶方中加入陳皮、山楂與麥芽,這三味藥材合稱「焦三仙」,能幫助脾胃消化。

洛神與荷葉則有助消水腫,搭配起來既能促進代謝,又能取代高糖手搖飲,口感帶有天然的酸甜,不會太苦澀。她提醒,如果有胃食道逆流或胃炎病史,建議少量或放在飯後飲用,以免造成不適。

中醫減重最大優勢:不只是瘦,還要更健康

郭訓宏強調,中醫減重的特色在於「看整體」,並不是只追求體重數字的下降。

  • 對於虛胖體質的人,透過調整脾胃功能,可以改善怕冷、疲倦、水腫等問題。
  • 對於實胖體質的人,改善飲食習慣並清理體內積熱,就能解決口乾舌燥、便秘、口臭等困擾。

「當身體的代謝系統被重新啟動,不只是體態變得輕盈,氣色、能量、甚至睡眠品質也會一起改善,這就是中醫減重最大的優勢。」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總是瘦不下來?三高纏身?中醫師傳授按壓 5 穴位就能健康瘦

易胖體質診間自覺「濕氣重」! 中醫:銀髮、上班族、青少年 專屬減重計畫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泡麵會禿頭?營養師破解迷思 揭4大地雷:傷腎傷血管

CTWANT
02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3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