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吃飯,竟是門「腦」學問!研究發現:咀嚼與吞嚥牽動大腦、心智功能

Heho健康

更新於 09月05日03:44 • 發布於 09月05日05:22 • 黃慧玫

吃一口飯、吞一口水,不只是簡單動作!台灣新研究發現,這些再日常不過的行為,咀嚼與吞嚥這兩項每天重複的動作,背後竟牽動著複雜的人腦神經網絡。

陽明交大牙醫學系與陽明交大磁振造影核心實驗室,在歷經兩年合作後,最近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發表兩篇研究論文,揭示了咀嚼和吞嚥動作與腦部活動有關,再次印證咀嚼吞嚥與人腦心智功能存在密切關聯。

執行該研究的陽明交大牙醫學系教授林嘉澍表示,研究針對超過百位來自不同年齡層的健康成人,進行咀嚼與吞嚥測試,並搭配磁振造影掃描人腦神經網路。

在低強度的咀嚼條件下,顯示出小腦與初級感覺運動皮質之間的功能連結;但如果增加咀嚼難度,例如,口內有較難咬碎的異物時,前額葉功能連結較強的年長者,有較好的咀嚼效能。

林嘉澍解釋,由於前額葉是負責高階認知功能的腦區,這意味著咀嚼功能除了傳統認為與缺牙程度有關,更與大腦認知功能息息相關,如年長者剛裝上新假牙,或吃特別難咬爛的食物,需要去學習與適應,這些都仰賴腦功能活動。

吞嚥功能則出現另一條截然不同的神經路徑。林嘉澍說明,良好吞嚥表現,顯示出的是小腦與基底核的連結增強,與動作和節律性運動有關的腦區連結,反映出維持吞嚥穩定性的神經機制。

這結果與一般民眾認知相反的是,研究發現,咀嚼能力好不必然表示吞嚥能力也好。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咀嚼與吞嚥都有良好表現的參與者,其上臂與小腿圍明顯較其他組別來得大。反映出肌肉狀態與良好咀嚼與吞嚥能力彼此互補,這代表:能咬又能吞者,才是真正的健康指標。

林嘉澍表示,這一系列的研究結果,不僅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系統健康的關聯性,更突顯出在牙科門診中,對年長者分別評估進行咀嚼與吞嚥能力測試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新的研究證據顯示,年長者咀嚼攝食的關鍵在於如何克服咀嚼困難的狀況。除了關注牙齒、口腔健康外,人腦神經結構與功能對於年長者如何飲食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更顯示口腔與跨領域醫學的整合對高齡健康的重要性。

諮詢專家:陽明交大牙醫學系教授 林嘉澍

文 / 黃慧玫、圖 / Cheryl

延伸閱讀:

拔牙、缺牙傷智商?牙醫專家林嘉澍解惑

失智症可能先從「咬不動」食物開始!多刷牙、多咀嚼減緩認知功能失調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泡麵會禿頭?營養師破解迷思 揭4大地雷:傷腎傷血管

CTWANT
02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3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