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小恐龍」北漂? 綠鬣蜥移除戰線已至苗栗 林保署嚴監控
強勢外來種動物-美洲綠鬣蜥,因為民眾棄養,加上適應台灣的氣候環境,在中南部郊外大量繁衍。政府近年耗費大量成本,更祭出獎勵鼓勵移除的狀況下,原本預計今年一整年要移除12萬隻的目標,在七月中旬就已經快達標。不過,近期也發現,連偏北台灣的苗栗都已經出現蹤跡,這也讓主管機關和學界高度警戒,嚴防擴散。
「牠現在一直注意我們,一有動靜就會跳入河岸躲避。」綠鬣蜥移除團隊在執勤時小心翼翼,這些警覺性高的動物早已學會躲避人類干預。在台灣中南部的河岸叢林裡,一場原生與外來生物之間的生存拉鋸戰仍在上演。被稱為「南台灣小恐龍」的外來種美洲綠鬣蜥,儘管移除行動已進行多年,依然無法徹底消弭威脅,甚至出現北移跡象,讓專家對「清零」目標持保留態度。
負責彰化二林溪一帶移除團隊成員全志祥觀察指出,綠鬣蜥的擴散並非大規模移動,而是「一隻一隻」逐步擴散。「若遇到雌雄,就有可能在新地點建立族群。」
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4年統計,綠鬣蜥主要分布仍集中在嘉南和高屏地區,其中彰化為中部最嚴重熱區,半年內移除達3769隻。不過,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首次在苗栗出現目擊紀錄,花東地區也出現零星移除紀錄,顯示外來種勢力正在蔓延。
林保署野生物管理科科長邱國皓表示,南部鬣蜥數量龐大,可能透過車輛或貨運等管道,間接將牠們帶往北部。他強調,目前雖然北部尚無穩定族群,但已要求各地政府與民眾強化通報網絡,「一旦發現就立刻移除」。
官方除透過九支地方商業合作移除團隊與四個原住民獵人隊伍外,也開放民眾經培訓後加入行列。搭配手機APP系統,只要拍照上傳記錄綠鬣蜥長度(吻肛長30公分以上)及地點,便可申請獎勵金。
原定2025年要移除12萬隻綠鬣蜥的目標,截至今年7月中,已提前達成90%,累計移除高達10萬8544隻。
儘管數據看似樂觀,但專家示警,不宜掉以輕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人為移除反而可能刺激鬣蜥提早性成熟與繁殖速度加快。「我們曾以為牠一年只繁殖一次,但後來發現可能因壓力而增加頻率。」
綠鬣蜥具有高度環境適應力。過去認為牠們無法耐寒,但在暖化影響下,已能在北部存活。專家憂心,颱風與水災等氣候變遷也加速牠們轉移至更高處築巢。「牠們知道該在哪裡築巢不會淹水,這是演化下來的生存本能。」全志祥說。
學界推估,若要實現「清零」,至少需捕捉全台90%的綠鬣蜥。然而,剩餘族群仍可能以更快速度適應與繁衍,增加移除難度。持續發放獎金雖有成效,卻也引發另類隱憂。
陳玉敏提及,過去面對綠水龍、高冠變色龍與沙氏變色蜥等入侵物種時,政府曾投入大量經費激勵移除,最終卻形成「生物移除產業鏈」,甚至誘發非法飼養與棄養問題。
「外來種的源頭始終是人類。」她提醒,若無法從源頭管理、加強生態教育與防堵非法棄養,再多資源也只是「追著問題跑」,今天是綠鬣蜥,未來還會有其他外來種重演同樣悲劇。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