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麵條和陽春麵、意麵、油麵有何不同?口感紮實有嚼勁的「齒切感」從哪來?
採訪=林玉婷
撰文=陳韻竹
日式拉麵的麵條和我們常見的陽春麵、意麵、油麵等,在外觀色澤、口感與風味都有些許不同,立成製麵賈京洲分享,造成顏色白或黃、口感Q彈或紮實、風味帶有特殊鹼味的主要原因,在於使用的原料與配方比例有所不同。一般麵條都會添加少許鹽份,可有助於麵筋的生成、增強麵團的彈韌性,不僅可以避免麵條容易斷裂也同時有防腐作用;另外日式拉麵或油麵等,為了增加口感則會添加「鹼」。
麵條製作五步驟 環環相扣、處處細節
以下讓專精於客製化麵條的上村製麵所製麵師卓客伻,親自為我們示範拉麵麵條製作的重要步驟!
步驟一,混合攪拌 倒入麵粉、蛋白粉或小麥蛋白等粉狀物做第一次的攪拌混合,再加入鹼水做第二次攪拌,和麵的重點是要把水分和粉狀物攪拌均勻。(童伯祥攝)
步驟二,麵糰壓延成麵帶 把混合均勻的麵糰透過輾壓成麵帶並卷成卷筒狀。(童伯祥攝)
步驟三,醒麵熟成 麵帶需經過靜置熟成1小時左右,使水分分佈更均勻,也能讓麵筋稍微軟化,在後續壓延等步驟會更好操作。(童伯祥攝)
步驟四,依需求厚度進行壓延 根據店家需求去輾壓成需要的麵條厚度。(童伯祥攝)
步驟五,依需求寬度切出麵條 根據店家需求去切出寬細不同、重量不同的麵球。拉麵麵條寬度的尺寸以「刀號」而定,譬如16、20、26,代表是在每30mm的長度內能排放的麵條數量,以最細的博多豚骨極細拉麵來說大約切出的寬度是1.25mm。(童伯祥攝)
步驟六,冷卻後再進行包裝 麵球會先進冷藏冷卻2~3小時,後續再進行包裝。(童伯祥攝)
無論是哪種麵條,製作方法上其實並無太大差異,透過攪拌使麵粉、水與其他原料混合,進而形成麵筋因而能成團狀,再透過壓延、複合、醒麵、切條等步驟,就能製作出各種麵條。
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在於麵筋的形成,小麥製成的麵粉含有多種蛋白質成分,其中麥穀蛋白(Glutenin)與麥醇溶蛋白(Gliadin)為構成麵筋的主要蛋白質,在攪拌過程的氧化作用下,使得這兩種蛋白結構更緊密連結形成麵筋,再經由反覆壓擀、複合可以讓麵團組織更細緻,也能讓表面更光滑。
不加鹼水就不是拉麵?齒切感是這麼來的!
拉麵在日本被稱作中華麵,與台灣常見的油麵屬於同類型的麵條,在製作時添加的重要元素就是「鹼粉」,才能呈現出特色口感。卓客伻表示添加鹼水製作的麵條,吃起來麵心感比較強烈、Q彈有齒切感,而且也不容易煮爛,麵條也會自然變黃一些,不會像烏龍麵那麼白。
鹼也是製作鹼粽的礦物質,古早做法是使用硼砂,但硼砂具有毒性早已禁用,現在常見的食用鹼有三偏磷酸鈉、碳酸鈉、碳酸鉀等,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添加鹼可使麵粉中的蛋白質與澱粉作用,增強麵筋的Q彈性,因為添加了鹼所以吃起來有種特殊風味,上村製麵所製麵師卓客伻表示,使用不同的鹼粉種類與比例,可以調整製作出不同的拉麵口感。
製作麵條時會加入的食品添加物包含調整口感的鹼粉、增加色澤的梔子花或維生素B2、有防腐功能的鹽、調整耐泡性和Q度的蛋白粉或小麥蛋白、增加麵香的全粒粉等,視製作需求而定來調整是否使用以及用量。
在麵粉的選擇上,蛋白質越高越有筋性,製作的麵條會偏向硬Q。灰份越低越好,代表雜質較少,譬如日本進口麵粉就是使用接近麥心的部分成粉,所以香氣和色澤都更好,製麵師會依據店家需求可能會混合不同麵粉來製作出需要的口感。
為什麼麵條需要客製化?粗麵、細麵差在哪?
日本拉麵為什麼講究湯頭與麵條的搭配?卓客伻說明,通常豚骨等濃湯會使用粗麵,是因為吸附的湯汁會少一點,才不會因為味道比較重而吃到最後覺得太膩口。
相對來說清湯會使用有比較多的毛細孔的細麵,目的就是為了吸附湯汁,因清湯味道較淡,如果麵條掛不起湯的話,吃起來就沒有味道了。苗林行總經理林瓊書也表示「這些細節就是職人們在意的點」。
但卓客伻也說明,湯頭濃淡與麵條粗細的搭配也不是絕對的,如果要使用在濃湯的細麵就會做得比較偏硬,就不會像搭配清湯細麵那樣偏柔軟,可以根據店家需求加以客製化調整來符合整碗拉麵想呈現的平衡感。
【本文出自食力Vol.34季刊《從日本原裝到台灣製造 新國民美食全台破千家!一碗幹掉牛肉麵、陽春麵的日式拉麵》】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全球暖化讓小麥產量減少!新加坡新創公司用「未來作物」製作速食麵
▶想成為拉麵迷不可不知的拉麵豆知識
▶麵條只能用小麥做嗎?銀川永續農場打破常規 用有機米做出無麩質「米麵」
留言 0